Corresponding author: GUO Hong-wei, E-mail: ghwustb@gmail.com
高炉操作炉型指的是在高炉正常操作时,高炉内侧炉墙工作面的工作状况.维持正常、合理的操作炉型,对高炉的优质、高产、低耗、长寿有着决定性的意义[1, 2, 3].
目前对于操作炉型管理模型的研究方法有:
1) 专家系统推测法.通过对高炉炉衬破损的实际调查,结合高炉操作和检测条件建立炉体状态模型,可以在线监测和判断炉衬破损状况,并根据判断结果调用知识库中的操作知识对高炉进行指导,以及时调整操作,维持合理的操作炉型[4].该方法依赖于专家规则,对于不同高炉规则需要调整适应.
2) 传热模型仿真法.利用传热模型反推计算,建立二维或三维铜冷却壁高炉操作炉型管理模型,利用有限元等计算分析方法,可对铜冷却壁热面渣皮厚度进行实时计算,实现操作炉型管理[5, 6, 7, 8].该方法中涉及的煤气流速、煤气温度、渣皮物性参数等条件不易确定.
3) 数据挖掘分析法.通过对高炉炉身、炉腰、炉腹冷却壁热电偶温度值进行数据挖掘,并结合高炉的生产技术指标,确立操作炉型类别及其评价,具体的算法有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神经网络及聚类算法等[9, 10].该方法存在用于评价炉型的指标多且重叠性大的问题,而且其中的神经网络方法解释性较差,SOFM分类能力较差.
针对当前研究现状,本文首先采用TwoStep算法[11]对高炉操作炉型进行聚类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12],从传统评价炉型的指标(焦比、煤比、综合焦比、利用系数及铁水硅含量)中,生成3个新的核指标,并应用该核指标对聚类结果评价;最后在国丰1号1 780 m3高炉应用了该改进的高炉操作炉型模型.
1 炉型聚类以国丰1号1 780 m3高炉现场收集的2012年8月1日到2013年1月6日高炉6,7,8,9,10,11,13和14段冷却壁检测的2 615条历史温度数据为基础(其中考虑到数据缺失和中途休风等影响,已将无效数据去除),采用TwoStep算法,并运用后台软件对其进行操作炉型聚类,聚类结果分为12类,每一类各段冷却壁温度的平均值分布如表 1所示.
针对分类情况,将温度趋势相近的曲线进行再次分类,最终得到8类聚类结果,如图 1所示.在该聚类结果中,类别1对应前述类别12,类别2对应之前的类别5,类别3对应之前的类别9,类别4对应之前的类别10,类别5是之前的类别4,6,11归类的结果,类别6对应之前的类别2,类别7对应之前的类别8,新类别8是之前的类别1,3,7归类的结果.
用高炉冷却壁温度沿高炉高度方向的分布作为炉型波动及变化的参考,将聚类时间段内,高炉焦比、煤比、综合焦比、利用系数以及铁水中硅含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 2所示.
以国丰1号1 780 m3高炉专家系统操作炉型管理模型为平台,运用后台软件对聚类结果对应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 将每一类炉型相对应的生产指标进行标准化采集,得到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 3所示.
求解指标样本相关系数矩阵,得到其特征值和累积贡献率,如表 4所示.由于特征值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大小的指标,特征值越大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就越大,故而在表 4中列出所提取的相应特征值较大的前5个成分.
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是按照主成分对应的累积贡献率大于85%提取,由表 4中累积贡献率可知,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1.176%,且其特征值较大,故而确定主成分数值为3,并通过计算得到3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的载荷,如表 5所示.
由表 5可知:
主成分1中焦比、综合焦比有较高载荷且正相关,说明该主成分指标代表了高炉的燃耗综合指标,因此,该主成分指标越低越好;
主成分2中煤比、利用系数有较高载荷且正相关,说明该主成分指标代表了高炉喷煤量和效率的综合指标,因此,该主成分指标越高越好;
主成分3中铁水硅含量有较高载荷且正相关,说明该主成分指标代表了高炉热状态的指标,因此,该主成分指标越低越好.
综上,提取这3个主成分作为新的核指标,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
2) 将每项指标的数值标准化,标准化后各项指标对应情况如表 6所示.
3) 计算得出3个核指标与5个评价指标的关系表达式,见式(1)~式(3),其中F1代表核指标一,F2代表核指标二,F3代表核指标三,Xi为评价指标i标准化后的数值:
通过计算,得到8类操作炉型的F1~F3值及其排名,并以每个核指标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核指标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综合每个核指标中各类炉型的排名,计算得到最终排名,如表 7所示.
根据排名评定操作炉型优劣,并根据F1~F3的各自排名进行操作炉型描述,则得到最终操作炉型的综合评价,如表 8所示.
以国丰1号1 780 m3高炉操作炉型管理模型为平台,将上述聚类结果在该模型上进行更新,并依据模型在线运行情况,对聚类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图 2中显示的是2013年3月13日7时至2013年3月14日21时共38 h的操作炉型变化.
由图 2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开始阶段,截止到3月13日22时,操作炉型变化主要集中在第1和第3类炉型.由上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聚类结果可知,这两类炉型下的高炉生产各项指标较差,主要体现在:生产燃耗高,利用系数和喷煤量较低,高炉热状态波动较大.
结合生产情况,将3月13日前的平均生产指标及3月13日的生产指标进行对比,如表 9所示.
由表 9可知,实际生产指标与评价结果一致,证明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炉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根据操作炉型管理模型给出的指导,相应地从燃料性质以及应对异常炉况的措施方面进行改变.
由图 2中炉型变化的后半段可知,现场采取措施之后,炉型向较优炉型转变:2013年3月14日3时开始出现第4类炉型,炉况开始好转,同日12时后炉型主要集中在第5、第6类炉型,且生产指标变好趋势显著,如表 10所示.证明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聚类结果对于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3个主成分作为新的核指标,其能够代替原有全部指标且彼此间相互独立,解决了指标众多且重叠性大的问题.
2) 研究过程中发现,分析得到的3个核指标分别都有其所代表的特殊意义:核指标一中焦比、综合焦比载荷较高,该主成分指标代表了高炉的燃耗综合指标;核指标二中煤比、利用系数载荷较高,该主成分指标代表了高炉喷煤量和效率的综合指标;核指标三中铁水中硅含量载荷较高,该主成分指标代表了高炉热状态的指标.
3) 通过国丰1号1 780 m3高炉操作炉型应用分析得出,当出现较差炉型时,依据模型指导的相应措施,使高炉炉型向较优炉型转变,且生产指标变好趋势显著,证明基于主成分评价的高炉操作炉型管理模型对实际生产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1] | Inada T, Takatani K, Takata K, et al.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furnace profile with the increase in furnace volume on operation[J].ISIJ International, 2003, 43(8):1143-1150.(1) |
[2] | Kholzakov V I, Bratchenko V P, Ostroukhov M Y, et al.The effect of the working profile of the blast furna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gas streams[J].Metallurgist, 1963, 7(8):341-344.(1) |
[3] | Ichida M, Nishihara K, Tamura K, et al.Influence of inner wall profile on descending and melting behavior of burden in blast furnace[J]. ISIJ International, 1991, 31(5):515-523.(1) |
[4] | 陈令坤,左海滨,于仲洁,等.高炉冶炼专家系统的开发研究[J].钢铁,2006,41(1):14-18. (Chen Ling-kun, Zuo Hai-bin, Yu Zhong-jie, et al.Development of expert system on blast furnace[J]. Iron and Steel, 2006, 41(1):14-18.)(1) |
[5] | 车玉满,孙鹏,李连成,等.鞍钢铜冷却壁高炉操作炉型管理模型开发与应用[J].炼铁,2007,26(5):18-21. (Che Yu-man, Sun Peng, Li Lian-cheng, et al.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ner profile management model in Angang’s BF lined with the copper stave[J].Ironmaking, 2007, 26(5):18-21.)(1) |
[6] | Zagaria M, Dimastromatteo V, Colla V.Monitoring erosion and skull profile in blast furnace hearth[J].Ironmaking & Steelmaking, 2010, 37(3):229-234.(1) |
[7] | Zhang Y, Deshpande R, Huang D, et al.Numerical analysis of blast furnace hearth inner profile by using CFD and heat transfer model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8, 51(1/2):186-197.(1) |
[8] | Brännbacka J, Saxén H.Model for fast computation of blast furnace hearth erosion and buildup profiles[J].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8, 47(20):7793-7801.(1) |
[9] | García F A, Campoy P, Mochón J, et al.A new “user-friendly” blast furnace advisory control system using a neural network temperature profile classifier[J].ISIJ International, 2011, 50(5):730-737.(1) |
[10] | Saxena C, Prasad S, Lavanya A, et al.Classification of above burden profile using SOM and k-means[J].Ironmaking & Steelmaking, 2007, 34(1):5-9.(1) |
[11] | 曹英杰,张建良,国宏伟,等.基于TwoStep算法的国丰1号高炉操作炉型聚类分析与应用[J].钢铁,2013,48(10):17-22. (Cao Ying-jie, Zhang Jian-liang, Guo Hong-wei, et al.Cluster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operative profile in Guofeng No.1 blast furnace based on the algorithm of TwoStep[J].Iron and Steel, 2013, 48(10):17-22.)(1) |
[12] | Guo H W, Su B X, Zhang J L, et al.Extracting the core indicators of pulverized coal for blast furnace injection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2013, 20(3):246-2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