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沈阳理工大学 思政部, 辽宁 沈阳 110159
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n Ideas & Politics,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59, China
对科学和技术的探讨是古今中外学术界的一个亘古话题。迄今为止,学者们已从不同视角加以阐释,其中美国古典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则从独特的探究的视角对科学技术加以审视,解析杜威的科技探究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科学技术的新视角。
一、 孕育杜威思想的时代背景作为美国古典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的杜威在多半个世纪中一直著书立说,从事着对科学技术的评论事业。 这些文章及著作为后人研究其科学技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杜威对科学技术的热衷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杜威生活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为杜威关注科学技术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也成为其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时代背景。 这个时代曾经被查理斯·比尔德称为“机器时代”,机器时代的革新及文化变迁极大地影响了杜威的思想。 大量技术人造物引起了杜威的极大关注,并为他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进一步而言,首先,20世纪上半叶的物理学革命深深地影响了包括杜威在内的哲学家的观念。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物理学时代,该领域发生了自古典物理学以来的第二次革命,而这次物理学的革命迅速波及到其他领域,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其次,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展现给人类一种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时空观,时隔十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入阐明了时空及物质和运动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 再次,继相对论之后,由普朗克、玻尔、海森伯、狄拉克、薛定谔、德布罗意等诸多科学家集体建立起来的量子论,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进一步揭示出微观物质世界的规律。 上述科学领域中的这些新观念都对杜威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是最早从哲学方面评论科学技术的哲学家之一。 杜威紧随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时刻密切关注当时科学的发展。 始终坚信科学在改造人类生活方面之巨大作用,同时,杜威总是力求将哲学与伦理学及科学有机地加以结合,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 科学技术探究五步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杜威的科技探究思想,首先有必要对杜威的探究行为的活动机制加以阐述。笔者在这里借用杜威著名的“思维五步法”来理解其探究行为的活动机制,即“探究五步法”。
杜威在其诸多论著中都提及所谓的“思维五步法”,这里的思维主要指的是“反省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即杜威于1910年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指出的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1]。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人类的所有思维并非全部是具有反思性的。只有当人类产生疑难的困惑,并且能够进一步进行探究之时,反省思维才从此而产生。反省思维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反省思维是有意识的,并且是受到人们控制的;第二,反省思维是连续的;第三,反省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第四,反省思维是有目的的;第五,反省思维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信念,它既包含那些人们并无明确知识却又坚信不疑地去做的事情,也包含那些人们现时认为是真实可靠的知识,而在将来极有可能产生疑问的事情;第六,反省思维是有激励作用的[2]。一言以蔽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整个反省思维的过程。杜威还把反省思维的整个过程划分为五步:“①感到困难;②困难的所在及其定义;③可能的解决方法的暗示;④由对暗示的含义的推理所作的发挥;⑤进一步观察和实验,以便接受它或否定它,即做出信任或不信任的结论。”[3]
对于上述五个步骤,杜威进行了科学详尽的解释。第一阶段:所谓察觉到困难指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不确定的、令人心神不安和进退两难的境况,即人们处于一个疑难的境遇。第二阶段:确定疑难所在,明确界定困难的范围。杜威说:“问题和困惑就存在于现有条件对于所期望与企求的结果之间的冲突中”,就是目标与现有条件之间的冲突和差距。他还进一步认为思维就是明确问题的方向,即在一个疑难境遇中,人们要明确何为疑难及疑难究竟何在。第三阶段:借助于观察及其他心智活动,在大量收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各种各样的可加以试探的设想方案”。杜威认为,上述过程恰是人们的假设(hypothesis)环节。第四阶段:推断何种假设能够解决疑难境遇,即推论设想方案的各种结果,以“表明如果某种思维被采用,则有某种结论随之而来”,或“以演绎之法发挥臆想中所涵之义”[4]。杜威认为,推断之于寻求解决疑难的方法极为重要,而推断离不开人们已有的知识积累。第五阶段:用行动检验假设。如果该假设被得以验证或证实,而没有相反的事实证明该假设需要修正,那么,它就是确定无疑的。相反则表明它没有被验证或证实。上述这种思维过程即“思维五步法”。这种思维五步法,既可被视为杜威之科学方法论,同时也可以被看做杜威之工具主义认识论。它形象描述出作为工具之思想发生作用的全部过程,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及方法论意义。我们由上述“思维五步法”引出科学技术探究五步法,事实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杜威始终持续关注探究行为的活动机制。这体现于1903年出版的《逻辑理论研究》直至1938年出版的《逻辑:探究的理论》等。
三、 作为探究之科学 1. 探究概述探究(inquiry)是杜威哲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术语,它多次出现在《逻辑:探究的理论》《确定性的寻求》等许多著作之中。探究一词最初是由皮尔士提出的,即指由怀疑的焦躁导致的达到信念状态的一种努力,其唯一目的在于确定信念;而杜威的探究意指人们的认知过程,通过这种认知,试图在人类与日俱增的欣赏能力及洞析事物意义的需要方面得以满足。这点是有别于皮尔士的。杜威认为探究的作用并非存在于确定自我方面,而是在于确定周围环境方面。具体而言,正是探究导致人们得以由动荡不安的环境转入安定平稳的新环境,正是探究使得人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也正是探究提高了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科学作为一种典型的认知活动,自然被杜威视为一种探究活动。
2. 科学探究与自然主义杜威从实用主义的“自然主义”立场出发,把科学的一种主动性的操作行为称作“探究”。这种“自然主义”源自达尔文主义,并以詹姆斯的有关彻底经验主义为论据。
一方面,作为一种“自然主义”学说的达尔文主义把整个有生命的世界都视为内在于自然的,因此理应成为自然之一部分,而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本身,又是一个各部分彼此关联、互相依赖的统一体。 在这种学说的支配下,杜威指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种根本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这样看来,人类在科学中进行的操作行为与其他生物在自然界中出现的因为生存而采取的各种探索行为之间并没有本质不同,二者都可以被称为“探究”,而“探究”的行动就是这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体现。 同时,人类居于自然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人类与其余自然部分的主要差别不在于只有人类共同体中有交流,而在于唯有人类才能控制自身习惯的形成,并因此能够有目的地改变自身进化过程及改变周围环境的进化。 科学活动就是这种有目的的改变活动。
另一方面,杜威引用詹姆斯的论述写道:“我的有关认知经验与其他类型经验的关系的理论是基于如下事实的,即关系是存在于最直接的非认知经验之中的,当经历着的境遇出现疑难时,关系就发展成为不同的知识对象,无论是常识还是科学知识”[5]。可见,科学知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其产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离不开对疑难境遇的探究的。具体对于科学而言,“探究”在杜威看来就是指那种用来处理或解决疑难境遇的操作行为。这种探究“是受到了操控或者有方向性的一种转变行为。它把一个使人困惑的境遇转变为一种令人感到明朗的境遇。在这种境遇里,它的构成要素的区别和联系都很明确,这样就将原始境遇中的各个构成要素统一为一个整体”[6]。
3. 科学探究与境遇显而易见,通过上述这种“探究”,人们眼前遇到的那种纷乱的、迷惑的及困难的“境遇”将被转为一种一致的、澄清的及稳定的“境遇”。杜威“探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恰是这里提及的“境遇”(situation)。杜威认为这种“境遇”是一切科学认知过程的出发点。在他看来,任何科学行为都非空穴来风,如果没有特定的“境遇”所引起的疑难,则是不会产生任何科学行为的。因此可以说,一切科学行为都应被视为产生于特定“境遇”之中的行为。由此可见,存在于传统哲学之中的那种所谓可以脱离具体“境遇”的、十分抽象的静观,事实上是丝毫没有存在的可能。所有科学家都不可能脱离于特定的“境遇”之外而抽象地去思考那些空洞的问题,就像没有人能够跻身于自然之外一样。具体说来,科学行为在杜威的思想里是一种始于问题的探究行动,而非一种始于观察的空洞理论。因此,科学家们总是要首先明确有问题的“境遇”,然后才能对问题境遇进行科学思考,进而提出假设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以说,如果这种有问题的“境遇”不存在,那么科学也将无从谈起。换言之,作为一种探究行为的科学,其目的正是要试图解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也就是说要将一种有问题的“境遇”变成一种明朗的“境遇”。由此可见,“境遇”是贯穿整个科学过程始终的,或者可以说,它构成了探究行为中的一个必备要素。离开了这种要素,人们所谓的“认知”是不可能产生的。
可见,在杜威看来,科学探究的实质就是一种解题行为,即作为一种行为的科学,是以解决特定的问题为目标的,而非以得出一般性的理论为宗旨。可见,科学行为是从有疑难问题的具体“境遇”出发,并以解决问题为终点。只有具体“境遇”中的疑难问题得以解决,科学才真正达到了一定目的,人们此时也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杜威曾指出:“所谓知识或者认知对象,都意味着有一个要去被加以解答的问题,被加以处理的困难,需要被澄清的困惑,需要被融贯的矛盾,以及需要被控制的疑难。”[7]181这样看来,“当人们的探究所得出的结论解决了引发人们进行探究的问题时,知识便产生了”[7]158。杜威认为,所谓获得知识,无非是发生于具体“境遇”中的探究行为的成功,也就是一种解题行为的成功而已。
四、 作为技术之探究 1. 探究之目的以上论述了科学与探究的关系,那么技术与探究之间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呢?如果存在,那么二者之间又是怎样相关的呢?下面就技术与探究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如前所述,探究之发生始于一种有问题的境遇,而探究之进行,必然离不开一定的工具,即在探究过程中,人们要寻找一种可在问题境遇中进行操作的工具。工具的目的是要通过一些途径重新组织经验以应对有问题的境遇。从认知的意义上说,一件工具可能是一种理论、一份提议、一种被推荐的方法或是一个行动方针[8]。这些工具并不是游离于问题境遇之外的,而是参与其中的。可见,探究离不开工具,也离不开作为工具的反省经验,而探究的目的又在于在广泛的人类生产、生活经验领域中获得杜威所谓的实验性的经验,因此,整个探究活动的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经验。同时又由于杜威认为探究是能够有效控制非人们期望的环境的技术,因此,杜威的探究理论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他的有关技术的理论。换言之,杜威的整个技术理论就是以探究理论为线索展开的,具体而言包括探究的产生、探究的过程及探究的产物,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活动的产生、技术活动的进行及技术人工制品的形成。整个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技术活动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进行探究之过程。
2. 探究之范围杜威深入论述了探究之范围,指出作为一种技术的探究,是在广义的经验意义发生作用的,所以不能只局限在认识论的范畴内进行阐述。这就避免了历史上哲学把“认知知识”作为所有人类经验范围的基本错误,再次证明杜威的经验内涵的特殊性。具体而言,其特殊性在于人类经验的范围极其广泛,其中不仅包括那些与知识相关的技术活动,同时也包括那些与知识无关的技术活动,这样看来,探究的逻辑要比认识论宽泛得多。可以说,杜威在其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将人们的日常活动同其形式联系起来,也就是致力于建构一种探究理论,这种理论既包含有日常世俗之物,也包括科学、逻辑乃至包括形而上学。甚至在晚年时,杜威明确指出“技术”与他的探究方法几乎是同义的。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杜威的探究理论仍是以经验为逻辑起点的,而正因为如前所述,他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扩大了经验的范围,这必然导致杜威的探究理论中的探究范围较之通常意义的探究范围要广;另一方面,虽然杜威反对传统意义上的逻辑而赋予逻辑一词以新的内涵,但是恰是在传统意义的逻辑上看,杜威的思想是富有严密逻辑性的,也许这就是哲学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3. 探究之形式杜威不仅扩大了探究的范围,而且他认为探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涵盖了自然领域及社会领域中的一切探究,比如科学探究、哲学探究、美学探究、政治探究等,由此可见,它是一种广义的技术。这种广义的技术体现于实践情景中不同种类工具的有效使用,最终实现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这里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诸多探究形式中也涵盖政治探究。杜威指出,诸多价值在政治探究中被加以分析比较,最后在其中选出一种最令人满意的价值。这样看来,即使它并非如柏拉图那样,视政治探究为一种技术中的最主要的或最高级的形式,但是,它确实属于一种广义的技术探究。进一步而言,人们如果想要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必须在政治领域之中,善于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探究。
五、 杜威探究思想的当代价值首先,从对杜威的探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简单分析中我们可以获得重要启示。即研究任何哲学家的思想必须坚持与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相结合。任何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在特定土壤中形成的,因此,无视时代背景而单独考察某一哲学家的思想是不科学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杜威哲学与传统哲学存在着诸多从内容到性质上的差异,杜威哲学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有学者认为这种超越基本上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可见,人类的哲学思想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在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发展的。杜威哲学对时代的反应及对传统哲学的超越正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其次,杜威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教学法。这种方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之中直接应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使教学方法科学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假设、判断和检验等思维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全心全意和负责任等态度。这种教学法在提高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目前已经被应用于个别高校的教改实践之中,如在教学中采用“首先提出任务、然后学生自主学习、进而设计方案、再实施任务、最后展示评价”的五步教学法。其结果是使得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取得了显著提高。
再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杜威的上述这种科技探究行为“五步法”深受达尔文思想的影响。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改变了传统看法,认为自然并非是一个永恒实在构成的固定体系。这样,达尔文将动态变成一种广为接受的常态,过程代替了实体,事件替换了本质。杜威曾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达尔文的工作相类比,不同之处只在于达尔文是在生物学领域,而自己是在哲学领域。杜威指出探究具有生物学方面的基础,他视探究为能进行反思的有机体建立的一种基本方式,这种稳定的方式是有机体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杜威的目的是要表明有目的之探究的基础是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功能的,以及这些结构和功能如何影响探究的模式。他从整体上阐述出人类如何在实践中解决疑难困惑问题的一种思考过程。他提出的“五步法”并非科学行为中的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科学行为中的一种指导原则或思考方式。因此,所谓的科学行为在杜威那里也就无外乎是一种解题行为。由此可见,杜威所论述的这种“五步法”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一种解题的模式或原则。需要进一步补充的是,这种探究行为的“五步法”不仅是科学活动中的“解题”方法、原则或模式,它也同样适用于技术活动,而且这种五步法的思维模式在技术活动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现实生产中项目的研发及投入生产过程尤其是其中的“小试”“中试”等环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恰是思维五步法在技术领域中的运用。
最后,杜威指出,与政治探究等其他形式的探究一样,哲学探究也是发生于特定的时空之中的,并且也服务于特定的时空。概而言之,人们处于以技术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时代,而杜威哲学探究的目的就是要改造原有技术文化中那些所谓落后的旧文化,从而创造出先进的尤其是能够适应美国当今时代需要的新的技术文化。这点尤为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进行哲学探究的同时,必须置于特定的时空,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文化。可以说,杜威的探究理论,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剂良方。面临着这样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乃至茫茫宇宙,人们不能消极等待,而应该时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与环境发生贯通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工具以有效地控制问题境遇,从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
[1] | Dewey J. How We Think[M]. Boston: D.C. Heathand Company, 1933:3.(1) |
[2] | 单中惠. 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理论浅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1):56.(1) |
[3] | 王元明. 行动与效果:美国实用主义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62.(1) |
[4] | 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M]. 刘伯明,译. 上海:中华书局, 1935:75.(1) |
[5] | Dewey J. Experience, Kowledge and Value: A Rejoinder[M]//Boydston J A.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 1925—1953: Vol.14.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0:18.(1) |
[6] | Dewey J. Logic: The Theory of Inquiry[M].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38:104-105.(1) |
[7] | Dewey J. The Quest for Certainty: A Study of the Realation of Kowledge and Action[M]//Boydston J A.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 1925—1953: Vol.4.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0.(1) |
[8] | Hickman L A. John Dewey's Pragmatic Technology[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