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提出并被确立为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更是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写入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注美丽中国建设,将其纳入国家发展大计,上升为国家意志,彰显了党对美丽中国建设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提出的现实背景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具有历史必然性。
1. 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加剧,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逐渐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正演变成复杂的国际问题。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积极着手推进的实际行动,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绿色发展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从近几年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来看,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逐渐成为人类最高级别的全球共识和国际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开始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化行动时代悄然来临。
面对世界文明开始加速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中国正处于战略选择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面对世界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浪潮、打造大国生态形象、提升国际生态地位的正确抉择。为了树立我国的新型生态大国的良好形象,增强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承担起与我国大国身份相符合的生态责任,通过美丽中国建设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交流合作的能力,使我国逐渐成为国际环境事务中的重要力量。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是顺应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的时代浪潮,顺应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要求,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到来作出的积极反应。
2. 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必然选择。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但不能回避的是我国长期以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使得自然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产生了严重的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从生态环境状况看来,我国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各类环境问题给我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资源人均占有率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速率较快、利用率较低,生态承载能力较弱,高速的经济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承载的重负。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合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诉求间的矛盾势在必行。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正是基于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际国内背景和我国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一种社会形态和国家状态。美丽中国不仅单纯指称一种天蓝、地绿、山青、水清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是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人民生态幸福因素在内。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体现。随着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日臻完善、日趋成熟和日益深化,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工业文明后出现的一种新文明形态,基本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核心价值指向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1]。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3]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势必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互利共生的关系。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党对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得出的重要结论,昭示出党力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要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与自然是友好的伙伴关系,尊重自然就是人类在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尊重自然本身的价值。顺应自然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价值,保持自然系统内部的平衡、稳定和有序。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避免和遏制违背自然演化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毫无节制的攫取和掠夺行为,把经济发展对自然的影响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使生态系统能够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维护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使经济发展在良性循环下,源源不断地获得资源环境的有效供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4],“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5]。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图景。良好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重要的前提基础。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生物物种和适宜人居的生活空间,是一个天蓝地绿、山青水净、宁静和谐的自然之美的生态家园。
“天蓝”就是要求城乡粉尘雾霾得到有效治理,可吸入颗粒物和扬尘明显减少,天空的空气质量良好,优良天数增加,人民群众放心畅快地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阳光,拥抱蓝天白云。“地绿”就是城乡绿化良好,绿树成行,绿荫草地随处可见,植被面积增加,森林覆盖显著增多,呈现遍地绿意和勃勃生机。“山青”就是山岭植被得到有效保护,绿色植被覆盖漫山遍野。“水清”就是水质良好达标,水系、水域得到综合整治,水源地得到重点保护,生产废水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循环高效利用,做到河畅其流、水复其清,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百姓实现喝上卫生干净的放心水,拥有健康优质的生命水源。
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5]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梦内在蕴含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梦不仅是伟大复兴之梦,也是绿色之梦、美丽之梦。
第三,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6] 2015年5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永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永续优美为基础,以经济的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重视自然资源的重要价值和承载能力,努力保护自然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资源和替代能源。在保证当前合理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考虑未来子孙后代的资源利益,保证他们享有足够的资源发展空间。
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护资源中实行循环利用,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发展。只顾眼前利益和需要,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只注重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无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当前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是严重损害了国家长远发展和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福祉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态环境的优良与人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密切关联。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建设美丽中国目的在于使人民群众获得生态幸福。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107,“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9]。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享受生态幸福。生态幸福通常指人民群众在其生态需求得到满足后而产生的心理及生理上的愉悦感受,是对所处生态环境满足程度的主观体验,也是幸福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10]。人民群众期盼天蓝地绿、渴望山青水净,对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质、清洁的环境的诉求越来越迫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就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就是在不断改善环境民生,就是让全体人民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习近平强调:“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11]美丽中国建设是从实现人民群众生态幸福的目标出发,把改善生态环境视为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态福祉的民生工程。
使人民群众获得生态幸福必须打造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舒适生态人居环境,实现人、居住环境、自然和谐共生,让人民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进行生产、享受生活,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及人与自然和谐美。舒适的生态人居是人民群众获得生态幸福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美丽中国建设创造出健康、美观、智慧、环保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充分尊重人类的合理需求,满足人类的居住感受,让人民深切体会到生态幸福。
第五,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措施。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和环境日益恶化的国情,习近平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11]。《建议》指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12]
坚持节约优先,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方式综合利用和低碳循环发展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升级,推进节约技术创新,以绿色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种能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的社会状态。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转变“三高、两低”的发展模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兼顾生态效益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坚持节约发展,在能源资源开发中,要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推广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的先进技术,发展清洁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7]。
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7]。“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社会形态。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要求建立人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友好伙伴关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领域和全过程都限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经济社会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六,坚持绿色发展,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12]。《建议》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中,意味着环境保护将拥有更明确的顶层设计,也意味着美丽中国建设将拥有清晰的实施蓝图。坚持绿色发展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美丽中国为最终目标,实质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和超越,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生态幸福的美好愿望。
坚持绿色发展,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提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指出,中国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13]。
美丽中国建设要求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发达的绿色产业。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生态效益在各产业中融合应用,形成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为主的生态环保、绿色创新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共赢发展。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循环性和绿色化,创新性与技术化有机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求纺织、钢铁、石化、建材等资源投入多、污染排放高的传统产业必须科学合理进行生态化转型,走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走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绿色技术、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充分考虑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既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社会发展和生态持续发展,既保证经济增长,又讲究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建议》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要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12]。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10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14]。这一决定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指明了方向。
从党的十八大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刻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是环境法律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及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评价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在一些重要领域存在制度缺位现象。对此,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习近平指出:“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11] 2015年9月22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重要原则、总体目标及各项制度具体改革的操作思路,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个环节的具体举措,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针对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美丽中国建设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制度设计和体制创新。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的制度运行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随着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逐步落实,美丽中国建设便具有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及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超出其历史局限,具有前瞻性,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眼光,与时俱进,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彰显出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韵味”,深化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第二,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为加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持。美丽中国建设关乎人民福祉,更关系民族未来。建设美丽中国,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好家园,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生态幸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理念,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更用实际行动体现出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参与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责任与担当,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国际形象,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第三,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为我国“十三五”时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指明了道路。“十三五”时期处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理念;有助于我国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为我国解决当前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我国坚持绿色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和努力方向。
第四,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为提升我党生态执政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生态环境恶化,使生活质量下降,会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直接威胁党的执政地位。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执政的基本理念。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是党执政为民的重要目标,坚持生态执政,就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让人民群众切实享有生态幸福。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汇集民意、凝聚民心、惠及民利的重大民生工程。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为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方向性的理论指导。
第五,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对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贯彻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使社会公众自觉树立生态价值观,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激发全社会的生态责任,逐渐养成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气,从而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跃升新台阶。同时为我国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环保部门和民间环保组织从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开拓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求是,2012 (22) : 18 –19. (0) |
[2] | 习近平. 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N]. 人民日报, 2015-09-27(2). (0) |
[3] | 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 人民日报, 2015-09-29(2). (0) |
[4] | 习近平. 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J]. 中国林业产业,2013 (4) : 9 . (0) |
[5] | 习近平. 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N]. 人民日报, 2013-07-21(1). (0) |
[6] | 习近平.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N]. 人民日报, 2014-06-04(2). (0) |
[7]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5-05-06(1). (0) |
[8]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 (0) |
[9] | 岳富荣,卫庶,张志锋.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N]. 人民日报, 2015-03-09(13). (0) |
[10] | 陈新颖, 彭杰伟. 生态幸福研究述评[J]. 世界林业研究,2014 (2) : 7 . (0) |
[11] |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 人民日报, 2013-05-25(1). (0) |
[12]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 2015-11-04(1). (0) |
[13] | 刘东凯. 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N]. 人民日报, 2014-12-02(1). (0) |
[14]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