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Vol. 21 Issue (1): 89-9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1.013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孙雷, 饶锦波. 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比较及借鉴[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1): 89-95.
[复制中文]
SUN Lei, RAO Jin-bo.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llegiate Culture and Urban Culture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9, 21(1): 89-9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1.013.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沈阳市委宣传部委托资助项目(18WT001)。

作者简介

孙雷(1963-), 男, 辽宁丹东人, 东北大学教授, 哲学博士,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大学文化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8-18
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比较及借鉴
孙雷 , 饶锦波     
东北大学 校长办公室, 辽宁 沈阳 110819
摘要: 大学的诞生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而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正是二者关系的生动体现。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表现在二者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冲突。通过对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比较, 揭示出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在互动方式、互动内容方面的差异性及在互动主体、互动价值方面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 借鉴国外经验, 从培育有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的大学文化、打造有独特品味和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深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交流几个方面构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新局面。
关键词: 大学文化    城市文化    文化互动    
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llegiate Culture and Urban Culture Interaction
SUN Lei , RAO Jin-bo     
President Offic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Abstract: The birth of a university relies heavily on a well-developed city in which it is located. And the university-city relationship is vividly reflect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ulture of the ci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iate culture and urban culture lies in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m.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 and overseas collegiate culture and urban cultur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action mode and interaction content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ollegiate culture and urban culture, and the consistency in interaction subject and interaction value. On this basis with the experience draw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 new situation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iate culture and urban culture will be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collegiate culture with cultural personality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reating urban culture with unique taste and unique charm, and deepening the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ollegiate culture and urban culture.
Key words: Key words: collegiate culture    urban culture    culture interaction    

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城市的产物, “在中世纪的起源, 大学是城市的产物, 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第一批大学就是城市机构”[1]。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与标志, 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既相互冲突、相互碰撞, 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形成了互动的关系。对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探索, 有助于我们在揭示二者关系本质的基础上, 为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发展提供借鉴。

一、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

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是大学长期办学实践、师生共同行为、外部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灵魂, 具有追求真理、崇尚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宽容等特性, 同时还以其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辐射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创新进步。城市文化是现代工业化发展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产物, 它通常也被称为“都市文化”。广义的城市文化, 是指城市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狭义上, 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社会组织中的人们的知识水平、精神信仰、行为艺术、道德标准、法律制约、风俗习惯, 以及所有城市社会所养成的任何能力和习惯, 它是“城市人”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精神品质和城市风貌的一般形式。

1. 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相互促进

城市文化深刻影响大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工业化经济中, 知识正日益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3]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 无疑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批大学的诞生。所以, 严格来说大学是城市的产物。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经济形态塑造了其独有的文化, 每个城市中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 大学自然也不例外。大学文化自诞生起就深受城市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城市文化对于大学文化而言是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 大学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刻上城市的独有印记。

大学文化反过来推动城市文化的塑造与生成。大学文化能够提升城市居民整体文化素养。“大学是社会、城市的思想库, 是社会和城市主导精神的发源地。大学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团体意识和气质特征, 这种意识和特征经过长期的积淀就形成了大学文化。”[2]通常来说, 大学十分重视明辨是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 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是大学的本质体现, 大学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肩负起社会文化风向标的使命。大学文化应基于自身文化特质, 利用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高雅文化走出校园并贴近市民, 让公民在高雅文化中得到熏陶, 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高, 并通过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不断影响城市文化的走向。

进一步来讲, 大学文化在推动城市整体文明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符号象征, 既是维系着人们之间的纽带, 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武器。大学作为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标志, 以文化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转化为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铸造的内生动力, 以此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推进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大学文化推动城市文明进程, 一方面, 来自大学文化的超越性特征, 它高于城市文化的一般形式, 具有引领城市多元文化和城市文明进程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属性, 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 另一方面, 大学文化在保有和追求超越性的同时, 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性, 它以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上的人本性、开放性特征, 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的新文化内涵与动力, 加速城市精神的塑造与城市品格的完善。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实际上与“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关系相似。当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大环境”发生变动时, 作为“小环境”的大学文化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一方面, 城市的地域特色, 直接影响到大学的校园景观和建筑风格, 同时也影响了作为大学精神的所在的校风校训, 大学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都烙上了城市文化的烙印, 凸显出地方城市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另一方面, 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于知识要素、人才要素、科技要素的巨大需求, 催生大学致力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独特品性,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逐渐找到自身的定位, 大学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也被赋予这种独有品格。

2. 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在冲突中共生

一方面, 大学精神与城市精神存在差异和冲突。大学精神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求真”, 亦即追求学术自由, 正如蔡元培指出, “此思想自由之通则, 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4]。可见, 学术自由作为大学最核心的使命之一, 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 大学文化也被赋予“开放包容, 兼收并蓄”的独有品格。城市精神则以“务实”为基本取向。城市文化是在历史积淀下城市生活、人情、风貌的展现, 是城市市民所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精神的本质所在。人文精神以“以人为本”为核心, 城市以打造更舒适、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为使命, 不断服务城市居民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基于此, 城市需要大学去关注并服务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以“务实”为导向的城市精神自然与以“求真”为导向的大学精神产生了分歧。

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与市民文化相冲突。人们通常把大学比喻成“象牙塔”, “塔”是神秘而内敛的, 而“象牙”象征着白色、高贵、神圣、坚韧等品质, “象牙塔”意喻大学崇尚理性、关注永恒、追求超越的精神品质。大学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象牙塔”的精神品性, 它体现在大学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之中, 具有理想性、学术性等特点, 是现代社会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代表。市民文化是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是普通市民价值追求的体现, 具有世俗性、实用性、地方性等特点。校园文化不同于以市民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群体。二者基本文化内涵的差异, 使二者在文化交流中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从长远来看, 校园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差异会使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深入。

大学与城市之间深层次的文化互动与交流, 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更是当今文化融合与发展的旨归所在, 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交流与融合。大学与城市的文化互动既体现在相互促进, 又体现在相互冲突, 重视它们之间的积极作用, 消减冲突, 创造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为城市和大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及比较

西方最早一批大学早在中世纪已经开始建立, 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20世纪初才逐步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地域特点、发展程度、文化底蕴的不同, 导致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进行比较, 能够使我们较为清晰地看到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差异性, 并从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中为我国大学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得出经验借鉴。

1. 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总体上而言, 可以从三个阶段来划分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进程。第一阶段为大学文化作为相对独立文化存在的阶段。在中世纪, 大学建立之初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而存在于城市之中, 随着商业的发展, 大学与城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剧, 以致于很多大学搬到远离城市的乡村和郊区。“在中世纪的巴黎、博洛尼亚、萨勒诺、奥良和蒙彼利埃, 老师和学生们不时与公民和公民当局就他们的共同权利发生冲突。或许, 为了避免学者和伦敦市民之间的冲突, 他们定居在安静的乡村城市牛津。”[1]由此看来, 最早期的一批大学的诞生, 是起于城市, 定于乡村, 对于学术自由和共同权利的要求, 使得大学自然而然也脱离了城市的控制与影响, 而反城市的文化基因也在这种历史因素的积淀下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为大学文化逐渐接受和吸纳城市文化的阶段。大学在中世纪以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处于城市之外的, 直到19世纪以后, 大学的作用逐渐被城市所重视的时候, 大学又开始重新出现在城市公众的视野当中, 而大学文化也开始逐渐接受和城市文化的存在。“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段:一个是在13世纪到19世纪, 当时的大学虽然坐落在城里, 但实际上与城市的联系却并不紧密; 另一个是19世纪以后, 那时两者的联系要紧密得多。大多数大学都建立在19世纪末, 那时教育中心是市政基金会, 由东道主城市为它提供服务, 以满足城市自身迫切的经济需求。”[5]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 知识分子越来越受到商业经济的重视, 从一开始的律师、医生, 到后来各行的学者专家, 大学以其独特的方式逐渐融入到城市当中时, 与此同时, 大学文化开始逐渐承认并接纳城市文化。

第三阶段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共融共生发展的阶段。20世纪以来,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新兴大学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应运而生, 在这个背景下, 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逐渐发生改变, 现代大学更加热衷于服务城市的发展。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所以时常产生冲突, 是因为二者具有不同的品质特征, 但这种冲突并非不可调和, 在双方找到共同利益点的情况下,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可能。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大学充分发挥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和创造性积累知识这些功能。”[6]38就文化功能而言, 大学与城市在存贮文化、传播文化、创造和发展文化上是存在共性的, 而共性则成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共融共生的基础所在, 这也就阐明了现代西方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关键。

国外现代城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大学与城市的文化互动。城市的发展需要催生了现代大学的诞生, 但是大学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与城市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者的关系随着城市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改变, 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可见, 大学文化需要城市文化为根基, 城市文化需要大学文化为其注入新的文化要素,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是基于文化的共同需要。

2. 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在我国, 现代化起步较晚, 在西方的影响下才逐步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现代大学。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历史相对较短, 这一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被学者所关注。概括起来, 我国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 政府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关键。文化和城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观我国几千年来城市文化的演变史, 政府毫无疑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我国政府是城市发展的总设计师, 政府主导着城市功能区的规划, 城市被人为地划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居民区等功能区域。另一方面, 政府还主导着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置, 如公园、广场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公共设施, 皆由政府主导建设。这与西方主要依靠商品经济和市场规律而形成的城市有很大不同。

其次, 城市文化主导着大学文化的形成。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 每个城市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 位于这些城市中的大学, 会受到城市文化和性格的影响, 并被打上城市的独特烙印。城市作为大学成长的土壤, 一方面存储文化, 另一方传播文化, 城市不断以其丰富多元的文化深刻影响了大学文化的形成。同时, 由于缺乏历史的积淀, 我国大学文化上的独立和特色明显不足。与西方一些历史久远的名校相比, 我国大学文化较为缺乏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个性, 千校一面成为当前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 如何培育富于个性、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它已成为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最后, 大学文化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大学虽是城市影响下的产物, 但却是整个城市中思想最集中、最活跃的场所, 大学以其辐射、导向、创新的功能,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文化先导。蔡元培认为, 教育之于社会, 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 二在服务, 大学应作为“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7]。在我国, 现代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正是如此。作为城市先进文化的典范, 大学文化正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大学文化在努力构建自身特性的同时, 还发挥着其文化引领的功能带动着整个城市社会的发展, 通过文化的辐射力提升城市整体人口的素质, 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 对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比较

一是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方式的不同。国外最早诞生的一批大学是游离于城市文化之外的, 由此而诞生的大学文化更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反城市属性; 我国的大学向来是依附城市而生的, 大学文化是建立在城市文化基础之上的。因而, 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方式较为主动, 大学价值的发现, 直接激发了大学与城市之间的深层文化互动, 推动了现代大学与城市融合的新进程; 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则较为被动, 大学文化个性不足, 使其在多元城市文化中容易迷失方向。此外, 在互动形式上, 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也有着很多差异。例如, 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通常包括科技影响、文化提升和校城融合等形式, 大学校园的深度开放, 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碰撞, 交流, 融合, 更加密切了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我国, 这种文化上的互动则更多地表现为科技影响、政策咨询等方面, 在更深层次上的文化交流上略显不足。

二是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内容不同。在国外大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自由主义”的精神追求是国外大学“学术自由、改革创新、服务社会”文化品格形成的基础; 在我国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公众的舆论、城市精神的取向都是影响大学文化形成的重要方面。中外大学文化形成基础的不同, 使得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内涵契合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也直接导致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内容也会有所区别。例如, 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内容有社区服务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劳动教育等形式, 大学与城市的一墙之隔被打破, 直接促使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纵深发展。而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对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与城市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隔阂, 使得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领域受到限制, 这也是国内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有待提升的地方。

虽然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存在较大差异, 但也具有一致性。其一是互动主体的一致性: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有着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两个主体, 这两个主体都十分重要, 缺一不可。其二是互动价值的一致性: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都促进了大学文化的发展, 城市以其多元性的文化深刻影响大学文化的走向, 推动其发展; 大学作为城市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高地,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和道德导向, 引导人们明是非、知荣辱, 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因此, 深化大学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互动, 能够推动大学塑造自身文化特色, 在文化互动交流中占据主动, 实现与城市文化的共融共生新局面。

三、对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借鉴

从中外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下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进行比较, 可以看到中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差异性, 也可以发现国内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互动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我国大学文化缺乏特色, 千校一面成为影响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的最主要困境。如国外大学的校训精神围绕追求真理、公平、正义、知识等方面, 而我国大学的校训精神则主要围绕创新、团结、自强、求实、奋进、致用等, 不仅缺乏创新和高度, 而且难以引起大家内心强烈的共鸣。二是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着尚未打破的藩篱。国外的大多数大学都不会刻意去修建围墙, 而我国家家户户都有墙, 我国的大学不仅要修建围墙, 而且还要修建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宏伟校门, 以此来彰显一个学校的形象。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传统, 而是文化基因上的一种“自我封闭”, 无论是大学文化在互动过程中的畏手畏脚, 还是城市文化对大学文化的种种限制, 都是这种文化藩篱造成的直接结果, 而打破这种束缚才能为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开辟新的局面。三是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规律和理论的研究还有待深化。我国的大学起步尚晚,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难以在短期内达到国外的程度, 但我国大学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有其特殊性和独特规律。因此, 深化对国内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规律和理论的研究成为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 深刻把握国外大学与城市之间较为主动而深刻的互动关系、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更为丰富的互动交流, 能够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营造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新局面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1. 培育有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的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的转型与发展是时代变革的必然结果, 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必须立足于大学文化的个性和特色的打造。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有中国特色,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 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8]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出现了重视物质文化, 轻视精神文化的现象, 导致了大学文化个性的缺失和文化主旋律彰显不强的现象, 而且“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9], 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大学才能发挥自身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基本功能。

第一, 凝练与提升大学文化的内涵。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 正如北大人、清华人是大学对自身同其他学校在文化身份认同上作出的区分, 这种文化应该被理解为“大学的文化”。而“大学文化”则是指一种“自觉状态”上的文化, 它是大学内在精神的真正体现和集中表达。因此, 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历史、现状、目标去“凝练文化”。

第二, 加强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首先, 要确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尤其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把优秀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大学文化成长的根基和土壤。其次, 要营造好良好的校园学风学术氛围, 把学术诚实、自律守信、公正公平作为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最后, 要注重文化的历史积淀和校园物质载体建设, 在打造独特的校园物质建筑景观设施和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 同时注重校园故事的传讲, 以一代又一代优秀师生的故事激励学校的师生不断发扬学校光荣传统和优良品质, 提升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

第三, 大学文化要坚持独立与创新。一是要打破城市文化的限制。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并非都处于良性状态, 城市文化也会限制大学文化的发展, 大学文化要敢于打破城市文化的限制, 而这种“破”也是大学文化“立”的开始。二是要以文化开放促创新。在大学的围墙之内搞文化建设无非是闭门造车, 只有打破大学校园与城市之间的人为隔阂, 深化大学与周边社区的交流, 参与并服务城市建设, 才能为大学文化创新提供更多的文化发展要素。三是要面向时代、面向前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必须要有能够与之相匹配的大学文化, 大学只有以放眼世界之眼光来看待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 不断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2. 打造有独特品味和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

“城市——诸如人们从历史上所观察到的那样——就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6]3, 它是多元文化、先进思想、艺术创作和公民生活形态的积淀。去衡量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标准首先不是规模, 而是文化特征的独特程度。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 不仅塑造了城市的形象, 也反映了城市的气质。它是文明程度、城市精神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过程中, 城市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个有品味、有魅力的城市文化能够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打造有独特品味和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 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 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着不同的气质展现, 而城市精神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 要对城市文化进行适当的凝练。一个高度凝练并反映地方气质的城市精神表达, 能够有效凝聚城市居民的文化共识, 并快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 要有重点地建设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实效性。即城市应结合自身的历史积淀、风土人情、发展方向来进行城市文化的塑造, 厘清城市文化建设的主次关系。

第二, 注重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与解读。在新时代, 要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转型, 深化城市供给侧改革, 提升城市品味, 需要一定的文化来支撑。城市要牢牢结合城市的整体发展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对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建设的研究给予足够的支持。以此来提升城市精神文化内涵, 丰富城市文化的个性, 以城市文化的发展进步带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转型。

3. 深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交流

纵观我国大学与城市的演进史, 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达到“良性互动”的状态, 二者的互动关系还有待提升、有待深化, 而且, 深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交流, 对于培养大学文化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质,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 都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实践推动作用。因此,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交流。

第一, 搭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交流平台。为大学文化搭建多种形式的文化展现与文化交流的平台, 深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实践, 是实现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良性互动的前提和保障。从物质层面而言, 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 拓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渠道; 从制度层面而言, 要以制度建设确保文化之间的互动, 使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更加制度化、常态化; 从技术层面而言,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体等技术, 是丰富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形式的重要手段。

第二, 提升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共融共建的主动性。在与城市文化互动过程中, 大学文化要更加注重开放性和包容性, 从文化发展的契合点出发, 积极学习、借鉴城市多元文化中的各种要素, 使大学文化主动融入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而城市文化则要更多的立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际, 给予思想和学术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支持, 以此来提升文化互动的主动性, 使大学文化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第三, 深刻把握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规律。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不同于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 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把握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规律性:首先, 要善于发现和观察。从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实践出发, 了解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主要内容、形式手段、具体特征等。其次, 要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要及时总结经验, 对于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冲突和矛盾, 则要抓住重点、吸取教训。最后, 要敢于实践和创新。在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过程中, 对于一些建议和措施要积极采纳, 敢于实践, 推动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新发展。

第四, 加强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理论研究。我国学者对于大学与城市文化关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或者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研究, 对于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理论研究相对缺乏, 难以有效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 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理论研究, 一方面, 大学作为城市最重要的科研机构和创新场所, 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和现有资源, 主动深化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理论研究; 另一方面, 城市作为大学成长的根基和土壤, 应加强对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 推动大学文化为城市文化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Kermit C. Parsons. A Truce in the War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ities:A Prologue to the Study of City-University Renewal[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63, 34(1): 16–28.
[2] 孙雷. 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4): 89–90. DOI: 10.3969/j.issn.1007-5968.2012.04.036
[3] van der Meer E. The University as a Local Source of Expertise[J]. GeoJournal, 1997, 41(4): 359–367. DOI: 10.1023/A:1006850728189
[4]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M]//蔡元培教育论著选.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177.
[5] Brockliss L. Gown and Tow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 in Europe, 1200-2000[J]. Minerva, 2000, 38(2): 147–170. DOI: 10.1023/A:1026596910667
[6]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 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7] 郝秉键.蔡元培的"大学观"[N].学习时报, 2004-03-08(6).
[8]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4-05-05(2).
[9] 王冀生. 大学文化哲学: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