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WIND数据库, 2014年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272起, 交易金额为569亿美元; 2016年完成海外并购920起, 交易金额达到2 210亿美元; 2018年中国海外并购627起, 交易金额达到1 080亿美元, 其中, 由民营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共计419起, 交易宗数占比85.16%, 民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发展迅速, 许多企业采取海外并购的战略形式获取知识和技术, 并进行持续创新。然而很多企业尚难以实现并购价值。如何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与并购目标以及实施有效的整合, 是目前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尤其是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关键。
资源基础理论与创新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离不开自身战略与组织资源的支持, 对于并购后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战略管理方面, 主要研究并购双方并购前的战略匹配; 二是过程管理方面, 主要研究并购后的整合机制。对于创新的研究, 学者们多将其分为开发性创新与探索性创新两种创新形式。但是技术相似性、互补性对开发性和探索性创新有何种影响?海外并购经验对技术相关性与海外并购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结论, 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文选取2003—2013年间已完成海外技术并购的国内企业为样本, 探索技术相关性(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对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创新绩效(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的影响, 以及海外并购经验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 旨在完善现有关于技术相关性与海外并购创新绩效方面的理论, 并为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海外技术并购提供有益启示。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技术并购旨在把并购获取的技术知识、研发力量等整合到企业价值链中, 产生技术协同效应[1]。创新绩效指企业创新活动带来的变化的总和[2]。基于组织学习视角, 有学者认为创新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关键, 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会具有不同的创新需求与偏好, 企业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以保证盈利, 还要不断探索新知识进行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双元创新是探索性与开发性两类创新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相对稳定的组合和共存状态[3]。Benner等[4]把双元性引入组织创新领域, 提出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是重要的创新方式与类型。高媛等[5]指出开发性创新主要指对现有技术所进行的局部性改进, 是沿着一定的技术轨迹所进行的渐进的连续性创新; 探索性创新则突破原有技术, 是革命性技术创新。企业获取知识与资源的类型与范围对企业的双元创新有重要影响[6]。徐露允等[7]研究发现提升企业的知识网络密度会促进利用式创新绩效, 但对探索式创新绩效具有抑制作用。Voss等[8]从组织资源的视角证明已被组织获取的一般性资源有利于开发式创新, 不利于探索式创新; 未被组织获取的一般性或稀缺资源, 都积极影响探索式创新而削弱开发式创新。李巍[9]和吴晓波等[10]发现市场导向更利于企业开发性创新, 技术导向更利于探索性创新。邢新朋等[11]通过研究证实技术环境的动荡性有利于新创企业的探索性创新, 但不利于开发性创新。现有研究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方面、从组织和个体层面来探讨双元创新的前因问题, 并研究了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的协调与平衡问题, 但关于技术相关性与双元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文献较为缺乏。以下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本文假设。
1. 技术相关性对海外并购创新绩效的影响学者们对于技术相关性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观点并不一致, 但大多认同二者之间呈倒U型关系, 即具有一定技术相似度的公司比技术高度或者低度相关的公司更能从并购中实现协同创新。在高技术关联的条件下, 公司获得较少互补知识, 并购双方相互学习的动机和潜力较小; 在低技术相关的条件下, 并购双方知识基础可能过于分离, 创新过程差异较大, 出现吸收与整合问题[12]。Wubben等[13]指出在倒U型曲线的前半部分, 并购双方的知识基础由不相关逐渐到相关和互补, 收购方的创新绩效逐渐提高, 并在曲线顶点处达到最高; 在后半部分, 双方知识基础由相关逐渐到互补性减少, 以至过度相关, 进而导致收购方的创新绩效逐渐降低。
基于对倒U型曲线的理解, 学者们开始从相似性与互补性来进一步对技术相关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1) 技术相似性与海外并购创新绩效
技术相似性是战略匹配的基础与价值创造的来源。从“潜在吸收能力”视角, 并购方缺乏必要的潜在吸收能力会阻碍吸收目标方技术资源, 影响其并购后的创新表现。Makri等[14]认为并购双方所在知识领域的相似性引发的高吸收能力能够提供一个重大的知识基础, 促使在相似知识领域内产生有用的高质量发明创造。技术相似性能够为并购双方之间的知识转移提供条件, 有助于技术知识的流通与共享, 促进技术融合, 实现潜在协同效应, 较高的潜在吸收能力会促使相似知识领域内的开发性创新。
技术相似性的存在表明并购双方的研究人员对于相关领域的技术有相似的理解, 因而不会在现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找寻新的解决方法, 知识冗余减少了双方相互学习的动力与机会, 不利于产生探索性学习与创新。陈菲琼等[15]认为从整合的角度看, 技术相似性缺乏学习创新的机会, 会导致整合程度较高以及目标方自主性降低。Makri等[14]研究发现并购双方的知识相似性对发明的质量和数量没有影响, 但对发明的新颖性产生负向影响, 认为并购双方技术间的较高相似性导致了路径依赖, 不利于发展新颖性(或探索性)的创新或发明。据此提出假设H1a:并购双方的技术相似性对并购后的开发性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H1b:并购双方的技术相似性对并购后的探索性创新绩效有消极的影响。
(2) 技术互补性与海外并购创新绩效
技术相似性是相关性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 互补性资源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资源互补理论认为一种资源只有与另一种资源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较大收益, 已有研究表明互补性资源是企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 并购双方的资源存在一定的互补性时, 有助于收购方充分利用与开发目标方的技术知识, 并购绩效更好。Larsson等[16]认为互补性资源的存在增加了协同效应, 提高了并购成功的可能性。陈菲琼等[15]提出资源互补性能够在不同相互支持的资源中创造新价值, 促进产生范围经济和增长性协同效应, 从而提高并购创新绩效。许长新等[17]认为对于知识互补的目标企业, 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加强双方技术学习的互动与交流, 有助于实现对技术或产品的进一步突破和改进。Makri等[14]从重组角度分析, 当并购双方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相似性及差异性时, 合并能够导致高质量的发明创造。即在技术知识互补的条件下, 由于差异性知识的存在, 使收购方面临新的组织惯例和思考模式, 探索新的解决方案, 打破自身资源局限以实现技术突破, 而且技术互补性可以使收购方从互补资源中创造新价值, 有利于产生新颖的发明创造。基于互补性的技术距离能够激发相关知识领域的组合与探索, 因此技术互补性对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都有促进作用。据此提出假设H2a:并购双方的技术互补性对并购后的开发性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H2b:并购双方的技术互补性对并购后的探索性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
2. 海外并购经验对技术相关性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收购方从并购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培养并购能力, 有助于提升收购方的绩效[18]。Porrini[19]研究发现在高技术并购中, 收购方的并购经验与并购后的价值创造正相关。从先前的并购经验中所获得的并购能力为收购方提供了学习机制, 能有效获取、吸收和整合知识资源, 因此并购经验对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
收购方从以往海外并购经验习得的处理冲突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有利于收购方更快更高效地协调整合双方资源。并购经验能预防与减少双方的冲突, 有助于知识资源的共享与流动, 有利于收购方使用并购所获得的知识资源。据此提出假设H3a:海外并购经验正向调节技术相似性对开发性创新的影响。H3b:海外并购经验正向调节技术互补性对开发性创新的影响。
与开发性创新不同, 探索性创新是对原有技术的突破, 不仅需要收购方处理技术、文化等差异以实现有效整合, 还需要充分利用这种差异为企业创造价值。海外并购经验的积累能够帮助收购方消除与避免冲突, 保障知识有效流通与整合, 但对于是否能促进原有技术的再创新, 形成新颖的多元化技术, 目前仍受到学者质疑。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看, 企业可以从海外并购中不断地学习积累来提升整合能力, 保障并购价值的创造, 但这些经验可能会形成一定的组织惰性, 并随时间推移和经验积累而逐渐强化, 限制企业发现新的选择与机会, 不利于企业进行探索性创新。结合我国企业当前的对外投资水平, 多数企业的海外并购经验并不丰富, 故出现组织学习惰性的可能性不大。据此提出假设H3c:海外并购经验正向调节技术相似性对探索性创新的影响。H3d:海外并购经验正向调节技术互补性对探索性创新的影响。
综上,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 1所示。
国内外学者一般参照Ahuja等[20]的方法判定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 认为技术并购大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收购方在并购公告中明确提出以获得目标方的某种技术为目的; 二是目标公司在并购前五年内是否申请并取得专利权。满足任意一项即可认定为技术获取型并购。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完成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企业, 标的公司必须是国外企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并购整合和创新产出的滞后性, 利用WIND、BvD-Zephyr等数据库, 获取我国企业在2003—2013年间完成的海外并购事件。参照第一条标准为主、第二条为辅的原则判定并购案例, 最终得到66个符合要求的样本。
2. 变量测量(1) 自变量
对于技术相似性(TS)与互补性(TC)的测量主要借鉴Makri[14]等的方法, 利用并购双方并购前5年所申请的专利情况(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来衡量。具体为:
(2) 因变量
创新绩效主要通过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销售额、新增市场份额等方面度量, 多数学者认为专利申请数是应用最广泛的指标, 可以有效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 直接测量技术创新, 因此本文采用专利申请数来衡量收购方并购后的创新绩效。
对开发性和探索性创新绩效的测量主要借鉴Ganzaroli等[21]的方法。开发性创新(Exploi-I)主要通过收购方并购后3年内与并购前所申请的同属一个专利类别的专利数量来衡量, 而探索性创新(Explor-I)通过所申请的不属于相同专利类别的专利数来衡量。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外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佰腾网专利检索系统、欧洲专利局数据库等。
(3) 调节变量
海外并购经验(OMAE)用收购方完成本次并购前所完成的海外并购数量来测量, 海外并购数量越多表示经验越丰富, 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实现整合。数据来源于企业年报、WIND数据库。
(4) 控制变量
相对专利组规模(RPGS)用并购前收购方的专利数与目标方的专利数之比衡量, 数据来源于中外专利数据服务平台等。公司的存续年限(Age)为并购企业设立到并购发生之间的年限, 数据源于企业年报、WIND数据库。收购方所处行业(Ind)是根据WIND数据库的主题行业进行分类。收购方研发强度(R&D)和收购方总资产(Asset)分别用并购发生前3年收购方研发强度的平均值和并购发生前3年收购方总资产的平均值来表示, 数据源于企业年报。目标方地理位置(GP)是根据目标方的国籍、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来源为企业年报、巨潮资讯网。
四、实证检验 1. 样本描述性统计本文最终样本量为66个, 从并购案件的年份可以看出2010年以后我国以获取技术资源为目的的海外并购逐渐增多。存续年限为6~20年的并购企业居多, 我国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在工业及信息技术行业占比较大。从目标方企业地理位置看, 我国企业主要倾向于收购欧洲及美洲企业。其中, 欧洲区域内德国企业较多, 占比47.2%;美洲区域内, 目标方主要为美国和加拿大的企业, 占比分别为76.2%、23.8%。
样本中并购双方的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平均为0.217和0.415, 表明并购双方的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水平并不高。并购后有34.8%的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下降, 下降幅度总体较小; 其余65.2%的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上升。并购后3年内, 并购方开发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平均占比分别为77.4%和22.6%, 样本企业平均申请专利数中属于开发性创新的约为450项, 属于探索性创新的约为42项, 表明在技术获取型并购中, 开发性创新多于探索性创新。
2. 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方法, 借助Stata 13.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 1所示。然后, 对数据进行方差膨胀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 所有变量平均VIF值为1.4(小于10), 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可进行回归分析。
本研究的因变量即开发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是计数的非负变量且两个因变量的均方差大于均值, 存在过度离散型问题, 利用Stata 13.1软件进行负二项回归分析。
(1) 技术相关性与开发性创新绩效
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假设。结果如表 2所示。
模型1中, 企业存续年限及总资产两个控制变量与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关系较显著且系数为正, 说明规模越大, 企业越有潜力及资本进行创新研发活动即开发性创新能力越强; 企业存续年限越长, 研发或管理方面积累的知识与技术经验也越多, 从而促进开发性创新。模型2显示海外并购经验对开发性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为1.896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海外并购经验对开发性创新有积极影响。
从模型3可以看出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对开发性创新都有积极影响, 回归系数分别为2.262与1.980且分别在0.05与0.1的水平上显著, 所以假设H1a与H2a成立。对比模型3和模型4可以看出加入技术相似性与海外并购经验的交互项后, 交互项回归系数为1.744且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海外并购经验对技术相似性与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假设H3a成立。同理, 模型5中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以及技术互补性与海外并购经验的交互项都为正, 交互项回归系数为1.182并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从而假设H3b成立。
(2) 技术相关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
表 3的模型1中目标方的地理区位以及收购方的年龄对探索性创新绩效会产生正向影响, 年龄的回归系数为0.035且在0.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企业存续时间越长, 探索性创新能力越高。各国的地理位置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文化距离, 验证了文化距离对海外并购有影响。收购方的资产对探索性创新产生了正向影响。模型2显示海外并购经验对探索性创新的回归系数为1.214且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海外并购经验对探索性创新有积极影响, 丰富的海外并购经验有利于企业并购后的探索性创新绩效。
模型3显示技术相似性的回归系数为1.533且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技术相似性对探索性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假设H1b不成立。技术互补性的回归系数为1.970且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技术互补性对探索性创新有正向影响, 假设H2b成立。
对比模型3和模型4, 加入技术相似性与海外并购经验的交互项后, 交互项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 故假设H3c未得到验证。模型5加入技术互补性与海外并购经验的交互项后, 技术相关性与互补性的回归系数方向未变但显著水平降低, 交互项系数为正但不显著, 故假设H3d未得到验证。
由上述结果可知技术相关性即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都正向影响开发性创新, 与假设一致。并购双方技术相关, 说明其在相同的广义知识领域内开展研发活动, 保障双方的知识共享、吸收、消化及利用, 有利于企业进行开发性学习与创新。
结果表明:技术相似性积极影响探索性创新绩效, 与假设相反; 而技术互补性积极影响探索性创新绩效的假设得到验证。由于存在文化差异, 技术相似性会减少并购双方相互学习的动机, 从而不利于知识共享; 而且由于双方技术过度相关, 收购方所获得的新知识有限, 双方企业仅在有限的技术领域内研发。然而, 近年我国企业以获取技术为目的的海外并购逐渐增多, 新收购的企业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新知识, 而且在多数并购事件中, 收购方不仅会收购目标方的品牌与技术, 还会继续聘用优秀研发人员, 能够带来新的思维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收购方的思维与创新模式, 从而可能会促进企业进行探索性创新。互补性资源对于追求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十分重要, 收购方获得互补性的技术资源后对企业的资源要素进行合理整合, 可以提供创新型的知识资源, 进一步实现协同效应, 有助于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提高探索性创新绩效。
(3) 海外并购经验的调节效应
海外并购经验对技术相关性与开发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得到验证。技术相关性反映并购双方的资源基础,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并购创新协同潜能。海外并购经验丰富的企业能更好地避免与消除文化冲突, 促进知识资源的共享与吸收以及有效实施整合, 实现协同效应。开发性创新主要结合外部知识资源改进现有技术, 因此海外并购经验会对技术相关性与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结果表明:海外并购经验对技术相关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探索性创新重在利用差异性知识资源突破原有创新并创造新价值, 要求收购企业对现有创新进行突破与改革。海外并购经验的积累会形成一种组织惯例, 指导企业高效生产与运作, 但如果企业自身并购战略或发展阶段变化, 或者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研发人员继续沿用以往思维范式, 则会导致难以消化与吸收新知识, 不能促进甚至会弱化技术相关性与探索性创新之间的正向关系。②由于企业海外并购经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且并购经验在一定的情境下才可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所以使得调节效应不显著。③可能存在其他较为显著的调节变量, 如技术知识规模等, 有学者发现并购方的知识规模对技术相似性和互补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调节效应[17]。
4. 稳健性检验考虑到模型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互为因果关系, 本文选取数据时, 对于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的测量是利用并购双方并购前5年所申请的专利情况来衡量, 而开发性创新主要通过收购方并购后3年内与并购前所申请的同属一个专利类别的专利数量来衡量, 探索性创新通过收购方并购后3年内与并购前所申请的不属于相同专利类别的专利数来衡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内生性问题。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本文将解释变量技术相似性的测量指标替换为“并购双方相同专利分类号下重合专利数量/并购双方专利总数”, 对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以及调节变量回归, 进行稳健性检验, 结果如表 4所示, 表明除了在系数大小和显著性水平方面存在一些较小的差异, 变量的方向和显著性水平基本一致, 验证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本文基于66个符合研究条件的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事件, 利用软件进行负二项回归分析得出结论:第一, 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对海外并购开发性创新绩效均有积极影响。第二, 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对海外并购探索性创新绩效均有积极影响。第三, 海外并购经验对技术相关性与开发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对技术相关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未得到验证。
基于上述结论, 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选择与自身技术资源相匹配的目标企业。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相似性与互补性会积极影响开发性与探索性创新, 所以想要借助目标方的知识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的企业, 一定要在实施海外并购前有效评估双方的技术资源, 根据自身战略规划选择相匹配的目标企业, 并有效利用与自身相似或互补的资源, 合理实施整合策略, 充分挖掘不同资源的价值。二是合理运用海外并购经验。海外并购经验为企业如何在文化背景、经济体制等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经营提供借鉴, 为其如何实施谈判、整合等行为提供建议; 在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中, 海外并购经验丰富的企业更有能力为知识资源的共享、吸收与消化等提供一个高效的路径, 加快对目标方技术知识以及人力资本的整合, 从而实现创新协同。本文关于调节效应的研究结果即海外并购经验会积极地调节技术相关性与开发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这一观点。
[1] | 王宛秋, 张永安.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企业技术并购协同效应影响因素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30(4): 104–109. |
[2] | 朱学东, 陈雅兰. 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10(9): 77–82. |
[3] | 赵婷, 汪琦. 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中国制造型企业双元创新的效应分析——基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经济, 2020, 32(6): 26–30. |
[4] | Benner M J, Tushman M L.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 28(2): 238–256. DOI: 10.5465/amr.2003.9416096 |
[5] | 高媛, 孟宪忠, 谢佩洪. "利用"与"探索"在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视角整合[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 33(1): 44–50. |
[6] | Kollmann T, Stockmann C. Fill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performance Gap: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Innova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4, 38(5): 1001–1026. DOI: 10.1111/j.1540-6520.2012.00530.x |
[7] | 徐露允, 曾德明, 张运生. 知识网络密度与双元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知识基础多元度的调节效应[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 30(1): 72–80. |
[8] | Voss G B, Sirdeshmukh D, Voss Z G. The Effects of Slack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Threat on Product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51(1): 147–164. DOI: 10.5465/amj.2008.30767373 |
[9] | 李巍. 战略导向均衡对产品创新与经营绩效影响研究[J]. 科研管理, 2015, 36(1): 143–151. |
[10] | 吴晓波, 陈小玲, 李璟琰. 战略导向、创新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1): 118–127. |
[11] | 邢新朋, 梁大鹏. 开发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及平衡创新的前因和后果:环境动荡性和新创企业绩效[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 36(13): 1–7. |
[12] | Colombo M G, Rabbiosi L. Technological Similarity, Post-acquisition R&D Reorganization,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Horizontal Acquisi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4, 43(6): 1039–1054. DOI: 10.1016/j.respol.2014.01.013 |
[13] | Wubben E F M, Batterink M, Kolympiris C, et al. Profiting from External Knowledg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5, 69(2): 139–165. DOI: 10.1504/IJTM.2015.071552 |
[14] | Makri M, Hitt M A, Lane P J. Complementary Technologies, Knowledge Relatedness, and Invention Outcomes in High Technolog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31(6): 602–628. |
[15] | 陈菲琼, 陈珧, 李飞. 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中的资源相似性、互补性与创新表现:整合程度及目标方自主性的中介作用[J]. 国际贸易问题, 2015(7): 137–147. |
[16] | Larsson R, Finkelstein S. Integrating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and Human Resource Perspectives 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 Case Study of Synergy Realiz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9, 10(1): 1–26. |
[17] | 许长新, 陈灿君. 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技术知识视角的一种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14): 158–164. |
[18] | Laamanen T, Keil T. Performance of Serial Acquirers: Toward an Acquisition Program Perspectiv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9(6): 663–672. DOI: 10.1002/smj.670 |
[19] | Porrini P. Alliance Experience and Value Creation in High-tech and Low-tech Acquisitions[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4, 15(2): 267–292. DOI: 10.1016/j.hitech.2004.03.007 |
[20] | Ahuja G, Katila R. 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 A Longitudinal Stud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3): 197–220. DOI: 10.1002/smj.157 |
[21] | Ganzaroli A, de Noni I D, Orsi L, et al.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Relatedness and Knowledge Utilization on Explorative and Exploitative Invention Performance Post-M&A[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6, 19(2): 167–188. DOI: 10.1108/EJIM-08-2014-0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