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Vol. 19 Issue (6): 631-63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7.06.012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秦书生, 胡楠.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6): 631-636.
[复制中文]
QIN Shu-sheng, HU Nan.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J].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7, 19(6): 631-63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7.06.012.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161306002, N141302002);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BKS004);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1502)。

作者简介

秦书生(1963-), 男, 辽宁宽甸人, 东北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胡楠(1990-), 男, 辽宁沈阳人, 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3-21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秦书生, 胡楠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摘要: 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指向。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世界发展理念的科学总结, 是我国扭转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是党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的最新表达。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价值观, 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价值目标是使人民群众获得生态幸福。推进绿色发展应着力于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构建促进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绿色化    环境保护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QIN Shu-sheng, HU Nan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Abstract: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It is a scientific summary of the idea on world development, China's inevitable choice of reversing the resource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the latest expression of the CCP's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governance idea.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dvocates green values and calls for building green development modes and green life styles, whose value goal is to help the people enjoy ecological happiness.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the greenization of production ways and life styles should be accelerated so as to build an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green development.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eeniz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我国“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 是我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系统概括, 指明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其中, 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实践指向, 对我国厚植发展优势, 破解改革难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引性和导向性。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代价值 1.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世界发展理念的科学总结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 伴随而来的是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 而且出现了大范围和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1989年《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 绿色经济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为处理错综复杂的经济与生态间的矛盾提供新方法。随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环境文件的签署, 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国际共识, 绿色经济已成为发展趋势。2002年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 阐述了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提出中国应选择绿色发展道路。200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发出了“绿色新政”倡议, 以提升政府领导力推动绿色发展。随着全球“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的推行, 各国意识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性, 提出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新举措。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伊始, 就向国会提交“绿色新政”议案, 提出要调整环境能源政策, 发展绿色产业, 缓解金融与环境危机带来的社会矛盾。英国政府连续出台《低碳转换计划》和《可再生能源战略》等, 全面系统发布绿色新政。德国和日本也相继成为通过多种绿色政策推动绿色发展的主要实践国家。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绿色经济报告》, 强调了绿色经济在促进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随着201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迈向绿色增长》报告的发表、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召开, 低碳社会、包容性发展和环境友好可持续性的绿色增长理论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国际社会正对绿色发展形成广泛共识和积极行动。绿色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发展共识, 也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必然选择的发展模式。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遵循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对世界发展理念的科学总结, 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的正确反应, 顺应了世界绿色发展由理念构想走向全球化行动的时代浪潮, 更加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指向。

2.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扭转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 以低碳循环、节约高效为主要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发展模式,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制度保障, 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福祉。绿色发展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化”, 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协调经济与环境的矛盾,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理念倡导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不是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 而是二者要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互利共荣, 尊重自然规律改造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经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 但也造成了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实状况。长期以来, 我国采取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使得自然资源消耗过度,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下, 我国资源危机形势严峻, 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上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 资源人均占有率相对不足, 能源人均储备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能源资源消耗速率快、利用率低, 环境污染严重, 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发展正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为了扭转资源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恶化的趋势, 破解当前“新常态”下经济与环境矛盾的发展难题, 我国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升级, 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又是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3.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的最新表达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中也包括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推进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凝聚民心、惠及民利的重大民生工程。面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 必须抓好这项民生工程。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 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日臻完善、日趋成熟、日益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绿色发展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阐明了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 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1]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战略, 对“十三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因自然而生, 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2]。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思想中蕴含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儒家将“天人合一”作为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追求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整体协调,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的发展思想, 认为人类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 领悟自然真谛, 提倡万物平等共生。佛教提倡“生命同体”的发展观念, 把自然环境看成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爱护一切生命, 爱护一切自然万物, 爱护一切生态环境, 对自然规律大彻大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共生思想的传承和创新。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与超越, 是对可续持发展观的继承和深化, 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创新。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更加关切人民群众的生存、生产和生活的环境质量, 使人民群众获得更普惠的生态幸福。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为绿色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绿色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最新解答, 是党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的最新表达。“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习近平指出:“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推进绿色发展是处理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绿色发展理念将自然价值与经济增值都作为发展的衡量依据, 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首位, 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要求开发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保护不可再生资源, 以绿色技术为依托, 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 推动发展方式生态化转向。《意见》提出:“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 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5]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经济发展兼顾生态环境效益, 在环境保护前提下谋求发展, 在注重发展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要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社会效益的进步, 真正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蕴 1. 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价值观

发展观以价值观为根本基础, 价值观决定发展观。绿色价值观是绿色发展的思想基础, 引领绿色发展。绿色价值观是“以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以人类未来的永续发展为着眼点,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要求人们在适度原则下向自然索取资源,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和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6]。绿色价值观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危机深刻反思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而达到的新的认识境界。绿色价值观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 把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自然承载能力范围内, 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的负面影响, 使自然环境实现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绿色价值观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价值理念, 既重视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又不忽视环境质量和效益, 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既要合理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又要不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价值观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2.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7年5月,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7]。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性因素, 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要求转变发展方式, “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 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7],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方式是指在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符合生态经济规律,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 以绿色技术创新为驱动手段而形成的生产方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形成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 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心和主旨。

绿色发展方式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既节约资源又减少废物排放。“生态环境问题, 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7]绿色发展方式要求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 在保护中实现经济发展, 注重发展的生态持续性, 在实现经济发展同时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这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挑战环境的极限, 而要以自然承载能力为限度, 不仅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也为后代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环境发展空间, 保障代际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 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 不仅是破坏了当前自然生态环境, 更是损害了国家长远的生存发展和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将生态观念转变为环保实际行动, 把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用“绿色”装点生活, 形成人人、时时、事事崇尚绿色发展的社会风尚。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将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变为自觉自为的一种常识、一种行动、一种生活态度。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求人们把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以日常生活的生态参与促进绿色发展, 用切实的环保行动创造美好的绿色健康生活。

3. 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目标是使人民群众获得生态幸福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态幸福是“人们的生态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愉悦体验, 是人们对所处生态环境满足程度的主观感受, 也是人们从当前所处生态环境中获得幸福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8]。绿色发展理念是既要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 更要实现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密切关联, 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目标在于使人民群众获得生态幸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把人民群众既追求发展又渴望优美环境的良好愿望作为最终归宿, 彰显出绿色发展的人文关怀。

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绿色发展理念以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为价值目标, 把改善生态环境视为改善民生,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态福祉。实现绿色发展, 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 要把让人民群众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 获得更多的生态幸福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准。发展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 但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 绿色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10]绿色发展要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 享受生态幸福。发展中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不能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人民群众就会缺失生态幸福。坚持绿色发展, 改善环境质量, 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 让人民群众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 享有生态福祉, 提升生态幸福, 就是改善民生。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生态幸福的美好愿望, 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目标所在。

三、推进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进绿色发展, 是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着力于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加快形成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1.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 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求推行清洁生产, 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 要求企业对传统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换代, 要求创建绿色产业体系, 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形成发达的绿色产业体系是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的中心内容。习近平指出:“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7]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 推进绿色发展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11]。我国绿色产业起步晚、发展慢、建设落后, 必须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的绿色转型, 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创建绿色产业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行绿色生产方式, 将生态效益在各类产业中融合应用, 形成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为主的生态环保、绿色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12]。创建绿色产业体系要求逐步调整产业比例结构, 建立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体系格局, 大力推进绿色产品生产, 健全完善绿色市场, 形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要推动绿色农业生产, 形成资源节约化、过程清洁化、废物无害化、链接循环化新模式,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构建农业绿色生产体系; 要通过清洁开采、绿色生产、循环利用、达标排放等措施打造工业绿色生产链, 构筑绿色工业生产体系; 要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 重点培育新能源、可再生资源、节能环保等新兴生态环保产业, 形成以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为格局的现代产业体系, 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产业体系新格局。此外, 还要加强循环技术、低碳技术自主研发力度, 在技术创新中充分考虑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既保证经济稳步增长, 又谋求发展和环境之间平衡, 走上以绿色技术创新引领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2. 加快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11]。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集民智、汇民力, 在日常生活中用自身实际行动, 从点滴小事做起, 积极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政府是主导力量, 企业是重要力量, 社会公众则是最为广泛的基础力量。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实现生态转变。消费者要树立环保意识, 培养节约理念, 坚持适度消费和健康生活, 反对奢侈消费。在消费品选择上, 社会公众应选择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符合绿色标准的环保产品, 以此倒逼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在消费过程中, 社会公众应注重废弃物和垃圾品的绿色化处理。从消费源头、消费过程和消费结束的各个环节关注生态效益, 落实绿色行为。

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 要培育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培育绿色文化, 使生态观念成为主流价值观。要把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 使环境教育普及化成为全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 创作绿色文化作品, 创建绿色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满足社会公众对绿色文化产品的精神需求。媒体和文化工作者要自觉承担环境责任, 及时报道环境信息, 积极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 宣传绿色文化, 培育公众节约、环保理念, 形成崇尚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 传播绿色生态正能量。

3. 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 重在建章立制,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1]。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要完善环境法律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2015年1月1日, 新的《环境保护法》开始施行, 环境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更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 要完善环境立法。绿色发展需要法制建设提供必要支撑, 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形成环境法律的刚性限制和“高压线”约束, 迫使经济主体走绿色发展道路。因此, 要重视生态环境立法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环境立法。其次, 要严格环境执法, 开展跨区域综合执法, 提高执法力度和效率。各级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力度, 规范执法行为, 严厉打击和遏制环境违法行为。此外, 还应规范生态环境司法实践, 认真做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工作等。

二是完善绿色发展经济制度。首先, 完善绿色财政制度。国家要增加对绿色产业的财政投入, 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体系, 形成稳健的促进绿色发展财政机制。以政府投资为主要依托, 拓宽社会投资和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机制, 为推进绿色产业提供有效资金保障。其次, 健全绿色税收制度。要对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等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而对污染大、能耗多、环境破坏严重的行业和产品加大征收环境税、资源税、污染税等税收补偿。通过完善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等绿色税收来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 鼓励个人进行绿色消费。再次, 建立绿色信贷政策。银行要对坚持实行低碳、循环和绿色生产的企业增加信贷额度, 实行贷款优先和倾斜政策, 对低碳环保、绿色技术、环境治理等专项工程, 提供信贷倾斜支持和灵活多样金融服务。同时, 发挥金融机构融资功能, 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便利。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认购绿色企业发行的基金、股票和债券等, 为绿色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后备支撑。最后, 健全绿色市场管理制度。要把市场运行机制引入环境治理领域,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能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控制总量的指标要求, 完善环境交易制度,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11], 实现绿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和发展。

三是完善环境监督和监管体系。绿色发展需要坚强有力的环境监督制度。环境监管缺失, 就难以形成支持绿色发展的社会环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11]。政府要切实履行环境责任, 履行监管职能, 开展环保巡视督察,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拓宽监管渠道, 为企业建立环境信息记录, 督促企业自主开展环境监测。要推行环保垂直管理, 形成条块结合的环境管理机制, 提高环境管理的整体效能。探索支撑供给侧改革的环境监管机制,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 加快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 依据法规政策和环境状况, 取缔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污染状况重的小型工业企业。健全多区域环保协同联合执法, 推行全领域多维度环保防控结合和城乡综合环境整治模式。完善国家级环境安全动态预警机制, 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生态调研, 建立生态应急响应体系, 形成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和反馈机制。此外, 还要拓展环境监督渠道, 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作用。

四是健全领导干部生态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制度。一方面, 要完善领导干部生态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引导领导干部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导向, 形成正确施政决策和纲领。要将环境成本统筹计入发展效益中, 将环境效益等指标要求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 要健全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以生态问责为主, 对只顾经济发展无视生态利益换取政绩、不履行或消极履行环境职责、因环境失职渎职造成严重生态后果的领导干部追究责任, 使领导干部深刻意识履行生态责任的重要意义。此外, 领导干部既要为任期中发生的环境事故负责, 更要在离任时接受环境审计, 对在任时的不当决策和施政行为造成的生态后果负责, 这样责任追究就具有溯及以往的贯穿效力, 对领导干部切实履行环境责任具有极大的威慑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 赵明昊. 习近平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N]. 人民日报, 2015-03-30(1).
[2]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0(2).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 共产党人, 2015(21): 8.
[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 人民日报, 2014-07-11(1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5-05-06(1).
[6] 袁金群, 李邦邦, 余学义. 论绿色价值观[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3): 360.
[7] 习近平.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N]. 人民日报, 2017-05-28(1).
[8] 陈新颖, 彭杰伟. 生态幸福研究述评[J]. 世界林业研究, 2014(2): 7.
[9]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107.
[10] 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N]. 人民日报, 2015-03-09(13).
[1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19(2).
[12] 秦书生, 胡楠. 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及其重要意义[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6):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