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20 Issue (5): 532-53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5.014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李宇峰. 老年人言语交际态度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5): 532-538.
[复制中文]
LI Yu-feng. Research on the Elderly's Attitude Towards Speech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18, 20(5): 532-53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8.05.014.
[复制英文]

基金项目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8W7)。

作者简介

李宇峰(1985-), 男, 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助理研究员, 博士后研究人员, 主要从事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1-23
老年人言语交际态度研究
李宇峰1,2    
1. 吉林大学 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2.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 言语交际态度是个体在言语交际中对受交际者的总体评价及相对稳定的反应倾向。交际双方的谈话态度通常是人际交往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老年人退休后由于孤独和寂寞, 往往表现得更加热衷于交际, 但是大多数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常常得不到理解和满足。从交际意愿的角度来看, 老年人的主动交际意愿呈下降趋势。从交际角色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老年人在言语交际中选取倾诉者的角色身份。从谈话关注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老年人更在意交际态度而不是交际内容。从谈话对象情绪关注情况来看, 很少有老年人主动关注谈话对象的情绪。
关键词: 老年人    言语交际    交际意愿    交际角色    交流态度    
Research on the Elderly's Attitude Towards Speech Communication
LI Yu-feng1,2    
1. 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Attitude towards speech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an individual's overall evaluation and relatively stable response tendency on the receiver in the process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The conversational attitudes of both sides of communication are often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 elderly often become keen o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due to loneliness and solitude after retirement,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most of them cannot be understood and satisf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the elderly's active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tends to decline.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ve role, most of the elderly choose the role of the speaker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cus of conversation, most of the elderly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communicative attitudes instead of communicative contents. Besides, in terms of attention to conversational objects' emotion, the elderly rare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versation object's emotion.
Key words: the elderly    speech communicatio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communicative role    attitude towards communication    

伴随现代科学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寿命平均系数有明显提升。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联合国2017年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显示, 世界人口数量自2005年以来已经增加了10亿。以2017年的调查数据作为基础, 当前全世界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人口已达到了9.62亿人, 预计到2050年为止, 这一年龄层次的人口数量将是2017年的两倍以上, 达到21亿; 预计到2100年这一数据会上升到31亿。我国自1999年起就开始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将近20年的时间, 老年人口的数量在全球位居首位。有调查研究表明, 截止到2015年, 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22亿, 老龄化程度为16.15%;预计到2025年,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会增加到3亿, 届时我国将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而到2050年,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4.8亿, 老龄化程度超过30%。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日渐显著, 老年人相关问题的研究就成为了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当中, “态度”(attitude)指的是人们针对一定人、事、物或观念等对象而产生的总体评价及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心理反应倾向。一个人对他人、事物或者各种活动所作出的定向选择, 如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要素, 会受到其态度的影响[1]。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言语交际中的态度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可见, 交际态度可影响老年人在对待外界事物上所具有的内在感受、意向和情感, 所以, 深入探讨老年人的言语交际态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有效认识到老年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情况, 从而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的挑战。

一、老年人言语交际态度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学界针对老年人的社交态度有丰富的探讨, 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交际意识、交往意愿、交往需求态度等方面。

老年人交际意识主要体现为交际范围的扩大和交际方式的多样化。退休的老人为了排遣退休后内心的寂寞与失落, 往往表现得比工作时更加热衷于交际[2], 但和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结交新朋友的动机较低。许璐珺(2015)发现城市空巢老人更渴望别人能够深入认识、理解自己, 他们更注重社交圈的扩大及烦恼的排解[3]

还有很多学者从交往意愿维度, 来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社交状况, 他们发现不同类型的老年人交往意愿往往不尽相同。张霞(2015)调查了社区中“老漂族”群体的社会交往意愿后发现, “老漂族”在社区中的社会交往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对别人是否乐于和自己说话交流产生怀疑, 同时, 方言的不通更是成为他们交流的限制因素[4]。王硕和张敏(2016)针对大型超市内老年人的交往意愿进行过调查研究, 他们发现在受访老年人中, 一半以上老年人在大型超市内发生了交往活动并有一定的交往意愿, 但这仅仅是购物的附属活动。一些受访的老年人表示:好的环境质量会增加老年人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交往的意愿也就越强烈, 他们更愿意去这些场所, 逗留的时间较长。而另一些受访老年人表示:他们不愿意在大型超市内进行交往, 因为大型超市内缺乏可供休息的长凳及较大面积的公共空间。此外, 还有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在大型超市等购物空间交往和休闲, 主要由于大型超市人流量大且人员混杂, 缺乏安全感和私密性, 不适合交往, 他们更倾向于在社区内的公园内进行交往[5]

此外, 也有学者们对老年人的交往需求态度进行过探讨分析。明艳(2000)发现, 老年人同样需要友情, 为实现互通信息、相互帮助, 老年人往往希望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交流所见所闻、所学所得。老年人常在娱乐中求知, 求知中交往, 交往中娱乐[6]。刘赫鸣(2014)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大多数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得不到满足, 经常会体会到孤独和失落, 更希望有人陪伴、渴望与人沟通和分享, 通过情感的交流找到精神上的慰藉[7]。周跚跚(2015)研究发现, 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相比, 失能老年人在交往需求上的欲望则较低。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总分、交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水平呈下降趋势[8]

国外学术界在研究与解释老年人的社交态度上, 主要表现在老化与交际情感、选择社交对象类型、处理人际关系态度、社交排斥方面等内容。

一般而言, 身体老化过程会对感官能力与效率产生影响, 而这种变化也会影响老年人的交际情感与态度。Kalymun(1989)研究发现, 老年人感觉缺陷会有叠加效应, 在70或80岁的时候, 感觉障碍会对老年人产生明显影响, 比如听力障碍的产生往往会导致老年人社会交往和情感出现不适[9]

随着增龄老化, 老年人在选择交际对象类型上更单一化。Carstensen等(1999)研究发现, 老年人为减少潜在的压力体验和人际紧张, 会把那些难以相处的伙伴从自己的社交网络中剔除, 只留下那些更加友善的社会伙伴[10]。在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上, 相比年轻人, 老年人使用的策略也更迂回委婉。Birditt(2005)所做的一个全国性研究发现, 无论对亲密的社会伙伴还是棘手的社会伙伴, 老年人均采取了回避策略, 而年轻人则更多地采取了激进的对抗策略[11]。相比年轻人, 老年人更可能采用回避策略以熄灭潜在的人际冲突, 而不是让冲突升级, 也不太可能采用有潜在危害的直接策略[12]。另外, 伴随老化, 老年人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社交排斥。Demakakos (2008)从社交排斥角度, 对五个不同群体的社交排斥下降速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对社交排斥的速度下降速度依次为:从来没有结婚的单身者、完全独自生活的老年人、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而不是配偶或者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与其配偶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13]

以上, 我们对国内外相关老年人交际态度方面的研究内容做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因为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有所不同, 所以在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价值观及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在一些传统集体主义文化领域当中, 进入后期阶段的寿命属于神圣时期, 老年人群体受到普遍的尊重; 而在个人主义文化当中, 老年人带有明显的负面属性特征, 这都会对老年人的交际态度造成不同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范围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社会调查选择了吉林省内491位老年人, 年龄均在60岁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标准),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69岁, 其中不包括先天性语言障碍、60岁前具有严重听力障碍、心理障碍、失语症及痴呆症等群体。

调查范围: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吉林省内的老年人做了一次范围比较广的抽样调查, 这些受访者当中大约有58%的老年人来自于吉林省, 为285人; 大约有42%的老年人来自于其他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为206人。

调查地点涉及老年护理中心、养老院、老年公寓、居民社区等17家老年人集中场所。

调查的方法:本次社会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辅以部分访谈方式。数据统计分析阶段、调查数据的卡方检验和事后检验统计主要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来进行分析, 并利用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是在抽样选取的17家社区和养老院中,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91份, 有效回收率为98.2%。

三、老年人言语交际态度研究

“言语交际”是指交际者与受交际者之间通过言语而进行的交往或互动[14], 而“态度”是指人类个体对目标对象的总体的评价及相对稳定的反应倾向。由此可见, “言语交际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在言语交际中对受交际者的总体评价及相对稳定的反应倾向。研究老年人言语交际态度有助于我们认识老年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及心理状态等。在全球老龄化社会背景下, 我国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性群体的言语交际研究相对匮乏, 尤其在言语交际态度上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更是明显不足。因此我们针对现阶段我国老年人言语交际的态度进行了系统的实证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主动交际意愿、交际角色选择、谈话关注角度、谈话对象情绪关注情况等。

1. 老年人交际意愿调查分析

McCroskey(1985)提出, 交际意愿具体指的是在给予机会情况下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的主观倾向[15]。MacIntyre(1998)认为, 交际意愿是指一种发起交流的意图和倾向, 并且是一种基于情境的变量。交际意愿会受到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交际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交际情境的正式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6]。交际意愿能够体现出谈话者对此次沟通交流的兴趣及认真程度, 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调查分析了老年人在沟通交流过程中的交际意愿实际情况, 调查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 老年人主动交际意愿调查表

题目:进入老年后, 您主动交流的意愿增加还是减少?

数据显示, 调查对象在该题选择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χ2(3)=251.754, p<0.001。通过检验可知, 四个选项两两对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s<0.001。

McCroskey认为, 交际意愿应侧重于多种交际情境下相对的稳定性, 但个体交际意愿实际上会受到多种情境因素的影响, 这包括交际地位、交际目的及交际对象的相貌等。MacIntyre等人则指出, 交际意愿应更侧重于情境的可变性, 其认为交际意愿是一种基于情境的变量, 构成交际情境的重要因素如交际双方的熟悉程度、说话人的评价及交际时的在场人数、交际话题等都会对交际意愿产生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的主动交际意愿呈下降趋势。伴随晚年阶段的到来, 老年人的交际意愿将受到其生理性衰老、认知心理问题、交际环境的变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退化、健康状况下降、适应环境能力减弱会严重降低老年人的交际意愿。老年人的言语交际能力会随认知受损和听力下降而受到影响, 并且这两个方面的因素还会对其交际意愿和心理状态带来不良影响。老年人负面的自我评价会降低其自信, 在文化领域中“老”的本身就有负面含义, 接受“旧”的观点会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使其低估个人技能[17], 这种行为意味着他们无法更好地帮助自己[18], 并且无法有效沟通的老年人可能会以为别人是不配合的。尽管针对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与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尚不具备相关证据, 但是在此能够推测, 那些具有健康的自我评价的老年人有可能保留以前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之自我评价的降低可能会抑制语言交流能力。另外, 交际角色减少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评价, 伴随角色的减少, 其社交活动也有所下降, 社交活动减少往往会伴随着语言交流能力的变化, 因为其语言技能可能会因使用不频繁而逐渐减弱。

除此之外, 伴随着老年人家庭及社会角色的边缘化, 老年人可交际的对象逐渐变少, 并且退休后交际环境的改变也会使得老年人在较长时间内无法适应。检验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看其人际关系, 特别是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其孤独感与寂寞感会比身边有儿女陪伴的老年人更为突出, 长时间感到孤独的老年人逐渐会形成不爱交流的性格特征, 久而久之, 其交际意愿也会不断降低, 更有甚者会慢慢将自己封闭起来, 不断减少和外界之间的沟通交流, 性格越来越孤僻。如此一来, 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利于家庭和睦。

2. 老年人交际角色调查分析

交际角色, 是指交际主体进行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时所扮演的活跃性角色[19]。交际角色定位是言语交际展开的前奏, 可以直接影响到言语交际体系的构建, 如言语态度、言语内容、言语方式, 以及言语风格的选择和把握, 是言语交际成功的必要基础。

一般而言, 老龄化会影响到老年人和其他群体之间沟通的有效性。通常老年群体和他人在进行交流时大多缺乏沟通互动, 后者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角色。所以, 我们对老年人在言语交际中所扮演的交际角色偏好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 2所示。

表 2 老年人交际角色扮演情况调查表

题目:您在言语交际中经常扮演什么角色?

调查对象在该题选择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χ2(1)=26.935, p<0.001, 即选择倾诉者的人数显著多于倾听者。

国内学者陈汝东指出, 在一定言语交际场合当中, 交际双方所选择的社会身份即为交际角色, 它涵盖了交际主体的社会职能特征、文化特征及心理特征这几个方面, 特别是和其社会角色相对应的言语特征[20]。人们进行言语交际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角色关系, 通常交际过程中两个主要的言语角色是“供”与“需”“倾诉”与“倾听”的关系。

一般而言, 社会大众可能会降低个人的发言率, 以便符合老年人的预期发言率。其实, 言语顺应是人际关系当中的典型代表, 可以减轻交际差异, 突出共享群体成员身份, 增强会话效能[21]。相反非顺应可能会导致接受人产生负面评估。所谓的非顺应, 具体指的是个人不会刻意修改语言模式, 通常这种非顺应是为了强调独特性, 并和另一方分离, 而这也被视为对另一个人不感兴趣或者是不愿意进行沟通。人们在与老年人进行互动中, 经常出现过度顺应现象, 过度顺应常见形式包括使用简化词汇或者是较慢的言语速度。虽然过度顺应可能源自积极意图, 但通常会有负面评估。该观点主要集中在代际沟通当中的问题性言语, 过度顺应可能包括简化策略、语速过慢、过于强调语调等, 而这种刻板印象将使得年轻人更加固化对于老年人的负面认知观念。换言之, 人们对老年人存在刻板印象, 进而会干扰其有效沟通的能力。伴随时间的推移, 这会给老年人造成情感与社会角色上的损害, 比如缺乏与他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机会, 无法获得互动满足[22]。更重要的是, 这些过度顺应会使得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定位被降低, 因为这些过度顺应是对老年人的不尊重。

总而言之, 老年人在交际过程中, 往往更倾向于扮演倾诉者身份。在和老年人的互动中, 良好的意图也可能对接受者产生负面后果, 像过度顺应往往会造成负面的反馈循环, 对老年人的交际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3. 老年人谈话关注角度调查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老年人的交际态度, 我们对老年人谈话关注角度做了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如表 3所示。

表 3 老年人谈话关注角度调查表

题目:在言语交际中, 您更在意对方谈话时的态度还是内容?

调查对象在该题选择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χ2(3)=75.346, p<0.001。

事后检验可知, 选项1与2、1与4、2与4、3与4差异均显著, ps<0.001。选项1与2差异显著, p<0.05;选项2与3差异不显著, p=0.072。调研数据显示, 66%以上的老年人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都很注重交际对象的谈话态度。

在社会学领域中, 个体对目标对象的总体评价和较为稳定的反应倾向即为态度。交际双方的谈话态度通常是交际主体情绪能否愉快、人际交往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进入到老年阶段后, 个体的思维认知能力会逐渐衰退, 并且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他人对个体的交际态度等都会对其思维认知能力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言语交际互动方面, 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与来自其他年龄群体的消极认知两者间有某种关联。例如, Ryan等(1986)针对成年人与老年人的交际互动进行过研究, 发现:在与老年人交际互动中, 一些成年人常使用诸如语调夸张、语速缓慢、词汇有限、句法结构较简化等语体, 这种语体使得很多老年人感觉到自身在交际中受到年龄老化的歧视[23]。调研结果显示, 大多数老年人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都很注重交际双方的交际态度。由此可见, 老年人在人际交往过程当中往往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交际对象的亲疏远近和愉悦程度都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感受。

所以, 为了能够让老年人感受到真情与关怀, 增强老年人交际的主动性, 维持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往往需要交际双方的相互配合。同时, 还需要交际对象投入一定的情感意向、双方之间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信息与思想、相互理解、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感与认同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双方共同的交际目的。

4. 老年人谈话对象情绪关注情况调查分析

老年人交际态度也包括老年人对谈话对象情绪的关注情况, 因此, 我们对老年人谈话对象情绪关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调查结果如表 4所示。

表 4 老年人谈话对象情绪关注情况调查表

题目:您是否经常关注谈话对象的情绪和态度?

调查对象在该题选择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χ2(4)=81.862, p<0.001。事后检验可知, 选项1与5差异显著, p<0.01;选项1与2、3、4差异显著, ps<0.001;选项2与5差异不显著, p=0.34;选项2与3、4差异显著, ps<0.001;选项3与4差异不显著, p=0.86;选项3与5, 4与5差异均显著, ps<0.001。

沟通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 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 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24]。White(1969)认为和周围环境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即为沟通能力, 其更侧重于沟通交流过程当中的有效性与互动性[25]。这些定义有共同之处, 即沟通是双向互动, 需要察觉自己和对方的相互交流。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注重交际对象情绪的老年人并不多。在人际交往中, 言语交际主体应遵循合作原则, 良好沟通的实现不仅需要交际双方识别并管理好各自的交流情绪, 还需要觉察关注对方的情绪。老年人身上常存在一些语言问题, 比如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难以识别面部情绪和声乐情绪(即韵律), 同时老年人也更难以理解对话手势。这些困难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在与其他人沟通的时候形成误解, 进而产生挫折感。由于老龄化及语言能力下降, 老年人的社会互动可能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整体生活质量, 并且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老年人某些认知功能逐渐退化。与此同时, 老年人的言语交际行为也发生了变化, 具体表现在更容易违反交际当中的“合作原则”, 更倾向于使用命令性的语句等情况。这是交往当中的“主体—主体”关系逐渐转化为“主体—客体”关系的降格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人际交往过程当中, 交际一方并未将另一方放在和自己同样自由自主的、关系平等的主体来看待, 而是将其当成实现自我中心的一种手段, 这就是交往主体的客体化。交往主体的客体化会使交往的一方被另外一方所支配, 而丧失独立性[26]。这与西方在研究老年人过程中所得出的“唯我主义”语言模式结论是相符的, 也就是说, 伴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 其在交往过程当中更倾向于使用一种对说话者进行自我倾诉, 而不注重听众理解的“唯我主义”的语言形式[27]。实际上, 老年人这种言语交际模式不但使得实际交际的有效性显著降低, 还会严重影响到交际双方的沟通交流。

四、结论与建议

我们通过实证调查发现:进入晚年后, 老年人的言语交际态度产生了很大变化。老年人受到自身生理性衰老、认知心理障碍、健康状况恶化、社会角色转变等因素的影响, 其主动交际意愿有所下降, 尤其听力衰退与认知受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沟通意愿及心理状态, 导致其主动交际意愿降低。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认知心理能力都在不断下降, 交际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都给老年人的交际意愿带来了不良影响, 特别是健康状况欠佳、身体机能退化严重、适应环境能力减弱会严重降低老年人的交际意愿。除此之外, 伴随着老年人家庭及社会角色的边缘化, 老年人可交际的对象逐渐变少, 并且退休后交际环境的改变也会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年人在较长时间内无法适应。我们要检验老年人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看其人际关系, 特别是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其孤独感与寂寞感会更为突出, 长时间感到孤独的老年人会逐渐形成不爱交流的性格特点, 久而久之, 其交际意愿也在不断降低, 更有甚者会慢慢将自己封闭起来, 不断减少和外界之间的沟通交流, 性格越来越孤僻。如此一来, 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伴随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 未来针对各种社区、养老院及卫生保健机构的培训将越来越多。尽管大部分培训都是针对有问题的老年人, 尤其是那些患有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神经健康问题的老年人, 但培训内容还应包括正常老年人的交际变化与语言障碍等。医疗保健工作者也应重点关注老龄化与言语交际障碍之间的科研成果, 其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服务工作者也应该在这些研究领域中学习照顾老年人的新策略。比如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比喻性的语言, 这样可以增进沟通关系。因此, 认识到老龄化引起的语言变化可以帮助医疗保健工作者更有效地向患者提供医疗保健信息, 并改善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关系。同时, 老年人可以主动扩大交际范围, 丰富交际方式, 打破保守的交际观念。在沟通交流时选择更为自信的交际态度, 发掘他人的价值观和交际需求。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 避免将自己置于一个封闭的社会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林秉贤.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测验[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175-180.
[2] 朱宁, 谢春萍. 现代老年人生活方式初探[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4, 24(3): 86–88.
[3] 许璐珺.城市空巢老人社会交往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郑州: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 21-25.
[4] 张霞.互助式小组工作对"老漂族"社会交往困境的介入[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2015: 9-11.
[5] 王硕, 张敏. 大型超市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社会空间重构[J]. 热带地理, 2016, 36(2): 189–197.
[6] 明艳. 老年人精神需求"差序格局"[J]. 南方人口, 2000(2): 57.
[7] 刘赫鸣.角色转变视角下退休老年人心理困境的社区干预路径研究[D].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4: 10-11.
[8] 周跚跚.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J]. 老龄科学研究, 2015(2): 65–71. DOI: 10.3969/j.issn.2095-5898.2015.02.008
[9] Kalymun M.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nsory Decline Among the Elderly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Care. Maximizing th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Through Environmental Chan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J]. Rhode Island Medical Journal, 1989, 72(5): 161–167.
[10] Carstensen L L, Isaacowitz D M, Charles S T. Taking Time Seriously: A Theory of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3): 165–181. DOI: 10.1037/0003-066X.54.3.165
[11] Birditt K S, Fingerman K L. Do We Get Better at Picking Our Battles? Age Group Differences in Descriptions of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Interpersonal Tensions[J].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5, 60(3): 121–128. DOI: 10.1093/geronb/60.3.P121
[12] Charles S T, Carstensen L L. Social and Emotional Ag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0, 61: 383–409. DOI: 10.1146/annurev.psych.093008.100448
[13] Demakakos P. Being Socially Excluded and Living Alone in Old Age: Findings from the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ELSA)[R]. London: Age Concern England, 2008.
[14] 吴礼权. 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 2-10.
[15] McCroskey J C, Baer J E.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Denver: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1985: 3-11.
[16] MacIntyre P D, Dörnyei Z, Clément R, et al. Conceptualizing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in a L2: A Situational Model of L2 Confidence and Affiliat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8, 82(4): 545–562. DOI: 10.1111/modl.1998.82.issue-4
[17] Brubaker T H, Powers E A. The Stereotype of "Old"—A Review and Alternative Approach[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76, 31(4): 441–447. DOI: 10.1093/geronj/31.4.441
[18] Weisz J R. Can I Control It? The Pursuit of Veridical Answers Across the Life-span[M]//Baltes P B, Brim O G.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3: 233-300.
[19] 赵毅, 钱为钢. 言语交际学[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3: 68-70.
[20] 陈汝东. 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1] Coupland N, Coupland J, Giles H, et al. Elderly Self-disclosure:Interactional and Intergroup Issues[J].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1988, 8(2): 109–133.
[22] Harwood J, Giles H, Ryan E B. Aging, Communication, and Intergroup Theory: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M]//Nussbaum J F, Coupland J. LEA's Communication Series: 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and Aging Research. 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1995: 133-159.
[23] Ryan E B, Giles H, Bartolucci G, et al. Psycholinguistic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on by and with the Elderly[J].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1986, 6(1/2): 1–24.
[24] 张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哈尔滨: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9: 189-190.
[25] White R W. Motivation Reconsidered: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9, 66(5): 297–333. DOI: 10.1037/h0040934
[26] 陈旭远. 交往教学研究[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1-54.
[27] 吕明臣, 李宇峰. 老年人常见言语交际习惯调查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 2016(3): 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