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Vol. 27 Issue (2): 4-7  DOI:
0

引用本文 [复制中英文]

孙久文. 发挥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2): 4-7.
[复制中文]
SUN Jiuwen.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J].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5, 27(2): 4-7.
[复制英文]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发挥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
孙久文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erposition Effec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UN Jiuwen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的战略部署,特别提出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发挥区域战略的叠加效应,培育新增长极,是积极应对当前经济环境的重要举措。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集成:叠加效应

叠加效应是指两个或多个事物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总体效果大于各个独立事物效果总和的效应。这种效应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在经济学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扩大产生的叠加效应,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在环境科学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叠加效应导致某些生态问题的加剧。因此,叠加效应的实质是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正面的叠加效应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更广泛的影响,而负面的叠加效应则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战略叠加效应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多个发展战略同时实施,通过战略之间的协同形成综合战略效应。这种叠加不是政策的简单累积,而是通过战略间的集成、互补和增强,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由于战略叠加效应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要求各战略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相互作用,才能共同推动区域发展。总体而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涵盖了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主要战略的叠加效应。

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重点表现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该战略的实施旨在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实施内容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打破了行政壁垒,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这不仅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还促进了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促进了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从而增强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形成叠加效应的原因,一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各地资源配置达到基本均衡,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提高,改善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实现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二是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优化了产业布局,提高了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 区域重大战略

区域重大战略是指在国家核心区域内,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项目的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统筹发展目标。区域重大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通过实施这些战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如下积极效应:一是推动区域协同。重点是推进了国家三大核心区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协同发展和一体化的进程。二是实现优势互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带是我国经济的支撑带,跨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优势互补效应十分显著。三是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奠定了我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空间基础。四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内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提高区域的承载能力和发展质量。五是促进改革开放。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区域的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了我国同国际经济规则与机制的对接,增强了我国吸引和聚集世界经济资源的能力。

3. 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2]。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划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区按开发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二是农产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三是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效应包括:一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通过划分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通过划定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有效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综上所述,三大战略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实现了优势互补,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二、区域发展战略叠加效应的体现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所形成的战略叠加效应,主要作用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和作用力倍增,实现了区域发展的目标上的集成和政策上的联动,增强了实施的综合效果。

1. 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再到全面协调发展的转变;通过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加强了重点发展区域之间的融合互动,提升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增强了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快了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速度,优化了区域产业布局;通过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城市化地区、粮食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有助于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促进了产业在区域间的合理转移和承接,打破了行政壁垒,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了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和信息化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战略叠加效应的作用特点表现在:一是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协作。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产业协作,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二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提升各地区的民生保障能力,缩小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三是加强区域间的人才协作。推动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实现人才优势互补,营造良性的人才竞争氛围。四是完善区域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涵盖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方面的完整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推动区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升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节能降耗,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指数。

2.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是指根据区域内的资源种类、地域特点和经济需求,通过科学的方法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的过程。需要优化配置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能源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等。区域发展需要资源的支持,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生产效率,改善资源供应。然而,自然界中各类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呈现阶梯型分布的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可以解决区域发展与资源分布的空间错位问题,实现区域之间的资源互通与互补。因此,叠加效应加强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包括: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能源、每一个人力资源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保护环境,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三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改善生活品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实践中,优化资源配置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在地区结构调整中,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保持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之间的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促进各个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要素资源的配置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建立健全数据存储制度、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破除数据开发利用的瓶颈制约等措施,不断加快数据要素的合理配置改革,以实现数字经济在全国各个区域的协同发展。

3. 优化地域分工格局

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将促进地域分工格局的优化。区域分工格局是指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形成专业化生产和经济协作模式。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在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具有优势,通过区域分工将东中西部的优势结合起来,能够推动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就在于把各个地区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形成发展的合力。

叠加效应还表现为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作用。例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北京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将部分产业和人口转移到天津和河北,加强了经济联系;天津通过加强与北京和河北的合作,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河北通过承接北京和天津的产业转移,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4. 推动新经济增长极的形成

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城市群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多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它们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紧密的整体。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已经形成了以19个城市群为支点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这些城市群覆盖了中国的东中西部和东北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两横三纵”的战略轴带,支撑和串联起了一个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使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是“十五五”期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主要不是在空间上布局新的城市,而是通过对现有的城市增长极进行优化创新,形成新的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这就需要培育新兴产业,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是培育新增长极的关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发挥增长极辐射效应的重要途径。因此,培育新增长极的任务,包括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大规模应用,推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三、发挥区域发展战略叠加效应的着力点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较为滞后。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部分地区传统产业占比高,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大,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因此,进一步发挥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十分必要。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

第一,集成战略目标。要发挥好叠加效应,就需要明确各个区域战略的目标和重点,形成战略集成目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发展目标总体上看是一致的,这就是通过实施三大战略促进各个区域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是,各个战略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需要集成目标,形成一致的目标方位。

第二,叠加区域政策。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政策叠加,提升政策效能,增强规范和引导作用。不同的区域战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不同层级,需要加强政策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如土地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确保它们在实施过程中能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例如,开放政策的相互配合,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等政策的叠加,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第三,协同战略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援助机制、投入机制、考核机制等,促进区域发展与利益协调。主要途径是加强区域分工与协同,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集中度可以通过规模扩张来实现,区域产业集中,企业规模扩大,有利于集中资源,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提高地区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的机制是:区域间资源共享和利益协调机制,区域创新的配合、引导与辐射机制。

第四,推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也需要锦上添花。应着力提高利用创新发展的能力,发挥创新成果对各个区域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路径。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区域,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动力源区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辐射中西部广大区域,实现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

第五,深化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方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作用突出,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对沿海地区的整合内外资源政策效果突出。战略叠加就是要把三大战略的开放着力点集中起来,对标国际最高开放标准,重构对外经贸的新优势。例如,新疆通过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叠加实施一系列开放政策,成为了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浙江通过提升开放平台的能级、加强开放枢纽建设和创新外贸模式,实现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因此,通过实施开放政策的叠加,能够不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总之,区域发展战略叠加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增长极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战略叠加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政策协调难度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克服战略叠加的反向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战略叠加的机制和效应,优化政策设计和实施,确保各战略之间的协同和互补。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新增长极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施区域三大战略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与政策重构[J]. 技术经济, 2023, 42(1): 14–24.
[2] 戴娟娟, 王金坑, 张婕, 等.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若干关键问题的探讨[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 31(4): 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