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侯雁飞;. “一生凭道义;无处不新春”——张学良用“生命”和自由诠释的道义人生[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2): 164-169. |
[2] |
丁立新;王钰慧;. 张学良重视女子教育的举措及原因[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2): 159-163. |
[3] |
王海晨;张晓丹;. 张学良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5): 449-454. |
[4] |
王惠宇;. 九一八前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的对日方针——以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为例[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2(5): 444-448. |
[5] |
沈宗艳;胡玉海;. 论张学良对“不抵抗”政策的“不辩”之辩[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4): 340-344. |
[6] |
刘圣陶;罗雄;. 博弈论视角下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3): 258-262. |
[7] |
黄晓通;. 张学良高等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2): 157-161. |
[8] |
胡玉海;郭俊胜;. 张学良品评历史人物的标准与特点[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6): 535-539. |
[9] |
焦润明;张春艳;. 张学良的平民观[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4): 353-357. |
[10] |
王海晨;李婷;.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的日本观[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4): 348-352. |
[11] |
范丽红;.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的两岸观[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3): 257-261. |
[12] |
金颖;胡玉海;.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的历史文化观[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3): 251-256. |
[13] |
王海晨;胡玉海;. 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的缘起[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 336-341. |
[14] |
王春林;.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的蜕变及原因[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1): 61-65. |
[15] |
王海晨;郭俊胜;. 张学良“枪杀杨常事件”评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5): 443-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