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宁宁. 高校主体性德育培养的新视域探索——基于日本高校德育发展的启示[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2): 202-207. |
[2] |
吴林龙,王立仁. 论学校德育实效测评的困境与出路[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1): 97-101. |
[3] |
王立慧;李瑞奇;. 高校德育视阈下的美育思维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1): 96-100. |
[4] |
张正江;马成;. 论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与归真[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4(2): 174-179. |
[5] |
王东红;季亚男;.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缺位及对策思考[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4): 352-356. |
[6] |
李光莉;田雪飞;. 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6): 530-533. |
[7] |
田爱民;张凯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2): 141-143. |
[8] |
陈文娇;郝世栋;裴战存.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素质教育[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3): 226-228. |
[9] |
许艳秋.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3): 208-210. |
[10] |
王殿元;孙雷. 论现代社会的研究生德育创新[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3): 227-228. |
[11] |
李妍;边久民;曾觉吾. 试论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2): 141-142. |
[12] |
孙宏安;马丽生. 促进创新的教育对策[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4): 267-269. |
[13] |
尹方.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4): 290-292. |
[14] |
周向东;张大志;王铁光.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3): 220-222. |
[15] |
刘春阳;刘红. 论大学英语素质教育[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3): 197-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