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睿,史万兵. 我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1): 88-93. |
[2] |
万超,魏来. 创客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5): 526-532. |
[3] |
王祖林. 论合作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6): 630-635. |
[4] |
阎国华,邹放鸣. 大学与社会的共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度关系研究Symbol`@@[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2): 200-204. |
[5] |
章毛平;. 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2): 159-163. |
[6] |
罗玲玲;.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践走向[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1): 73-77. |
[7] |
陈文娇;郝世栋;裴战存.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素质教育[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3): 226-228. |
[8] |
王晓伟. 论入世后我国所需法学人才的类型及培养[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2): 109-111. |
[9] |
尹方.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4): 290-292. |
[10] |
陈文娇;郝世栋. 突出素质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教材建设[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1): 41-43. |
[11] |
李晶;艾国生;卢俊杰. 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4): 46--. |
[12] |
马立晓;娄成武. 跨世纪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3): 56-58. |
[13] |
谌纪平. 世纪之交期刊的走向与对策[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2): 65-67. |
[14] |
徐峰.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迎接知识经济挑战[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2): 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