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深, 人口老龄化、社会互助养老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独特背景, 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从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国际经验来看, 社区居家养老符合多数老年人的养老偏好和养老意愿, 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政府大力倡导的养老模式。顾名思义, 社区居家养老是老人居住在家里, 享受来自社区的服务, 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 从表面上看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养老服务是通过社会化的方式获得的, 而后者是由家庭成员或亲属网络所提供的。为支持居家养老, 一种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备受关注, 即在“时间银行”的模式下通过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的方式, 引导、吸引更多人参与爱老助老, 自愿帮助社区内需要照顾的老人, 缓解养老护理人员不足等问题。目前广州、上海、南京、天津等地以“时间银行”提供社区服务的模式已经得到试点运行,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针对各地时间银行在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难以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 尝试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领域, 探索引入有政府担保的时间货币以支持社区服务的开展, 通过观察老人领取时间货币的情况及时间货币在社区中流通使用情况, 分析引入时间货币对居家养老可能的促进作用,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是否可行, 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 为政府制定政策、试点发行时间货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准备。
一、文献综述“时间银行”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埃德加·卡恩提出, “时间银行”与普通银行类似, 但存入与取出的不是传统的货币, 而是参与者提供服务的时间和获得服务的时间, 这种服务时间被称为“时间货币”, 时间货币可以继承和转让, 可以通存通兑, 没有手续费, 但由于必须先付出服务才能得到服务, 因此现行时间银行无法发放时间货币贷款。卡恩认为时间货币具有保值的能力, 与金钱货币相比能更好地体现出劳动的价值, 于是他创立了“时间美元”, 在社区内达成“1小时=1时间美元”的协议, “时间美元”作为“相互帮助的点数”运用于社区的各种志愿者服务[1]。20世纪末, 我国出现的“时间银行”主要运用在居家互助养老服务中, 即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积累服务时数, 待自己年老需要帮助时, 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2]。这种模式是在社区内进行, 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高龄老人, 服务提供者是社区内退休、有空闲时间、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 服务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
时间银行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创新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 对这种互助养老模式我国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在时间银行存在的意义方面, 马贵侠(2010)认为“时间银行”可以整合社区人力资源, 丰富社区的养老服务资源, 这种互惠合作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指出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养老资源匮乏、中低收入者较多的地区[3]。孟艳、任飒等(2016)指出“时间银行”模式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 老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养老, 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养老成本, 减轻子女养老压力, 也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4]。王琳(2011)认为由于现代人的居住情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渐渐疏离, 而邻里关系是社区关系的基础, “时间银行”的运作初衷是人与人相互帮助, 通过社区“时间银行”中的人们互相帮助, 可以拉近邻里间的关系, 使邻里间的关系更融洽[5]。许加明(2015)认为社区建立时间银行可以实现服务者、服务对象和社区三方共赢的效果, 社区中健康的低龄老人多为服务者, 通过服务他们身体得到锻炼, 精神上得到满足, 而且还增加了自己的养老资本; 对服务对象来说, 社区有了更多的养老资源, 他们的养老需求得到满足; 对社区而言, 这种养老方式可以使社区更加和谐[6]。
时间银行模式试点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调研了解到时间银行在我国的基本运行情况。山东省淄博市在社区建立有偿的“时间银行”志愿者服务站, 并探索将此种模式与市场化运行相结合[7]。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和区民政局的支持下, 2014年上海时间银行——公益O2O模式宣告成立, 将互联网和传统公益相结合, 号召有能力、有时间、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在上海时间银行为老人提供服务, 存储公益服务时间, 待需要时再取出换取他人的服务时间[8]。2009年广州市越秀区在三个试点地区启动了养老时间储蓄服务, 社区通过记录志愿者的特长并了解老人的相应需求, 社区将老人和志愿者结成对子, 为老人找到合适的志愿者, 志愿者到老人的家中为其提供服务[9]。河北省自2008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开展农村互助幸福院, 幸福院入住老人大都在10人左右, 以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为主, 意在帮助农村老人更好地度过老年生活[10]。2005年南京兆园社区建立时间银行, 不仅对储蓄的服务时长进行了荣誉级别划分, 而且建立了时间货币制度, 与时间货币相关的配套制度, 以及时间货币信用体系, 但时间银行在运行过程中还是存在施行效率低的问题和管理人员缺失的状况[11]。武汉市于2013年首次建立“时间银行”, 居委会进行规划管理实行特色权责发生制,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志愿者活动由居委会统一安排, 同时每个志愿者都有自己的志愿者手册作为服务时间的登记证明。但是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社区还无法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12]。以上可以看出, 对“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社区养老我国各地都有了一定的探索, 但在运行机制上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
“时间银行”模式具有广泛推行的战略意义, 但目前还存在难以可持续发展问题, 距离大众广泛接受还有一定距离。夏辛萍(2014)认为“时间银行”模式目前还没有在我国稳定地、持续地运行, 主要是因为缺少政策引导, 我国还没有关于时间银行的规范性文件, 缺少技术上的支持, 社区信息化系统还未建立健全, 对于服务人员缺少规范化培训及持续性的激励[13]。邓志锋(2012)认为“时间银行”模式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 其规模较小、相关制度不健全、持续时间不长、缺少政府的支持、服务内容较单一、普及度也还不高[14]。宋峰、潘峰(2015)认为在“时间银行”模式下, 服务者提供服务的劳动复杂度和劳动强度不一样, 统一以服务时间为计数标准不科学[15]。此外, 现今社会人口流动性较大, 而时间银行还没有实现通存通兑, 由于多种原因时间银行的存取不平衡。黄如意、胡善菊(2013)提出目前很多社区的时间银行没有明确的服务时间换算标准和评估标准, 缺少资金、技术去建立信息化系统, 另外由于时间银行大多数都是由社区和街道自己组织实施, 导致服务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兑换标准和转让机构[16]。赵志强(2012)认为, 这种服务模式还只是依靠低龄老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来维持, 先期提供服务的老人担心未来得不到相应的养老服务, 组织者担心这种情况会影响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10]。
以上研究表明时间银行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社会互助养老模式, 从这种模式的出发点可以看出, 时间银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但由于这种模式下的时间货币是虚拟的, 大部分通过电子档案记录, 不具有权威性, 人们对其认知度较低, 导致各地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还不能长时间可持续有效运行。与前人研究不同, 本文运用现代货币理论分析得出制约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现行时间银行模式并没有引入有国家信用保障的时间货币作为互助养老代际交换的媒介, 由于缺乏必要的信用担保, 导致时间银行有名无实。鲁伟等提出如果探索性引入有国家担保的时间货币作为时间银行的记账单位、交易媒介、支付工具及储蓄媒介, 必将有效促进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17]。本文尝试将理论研究成果直接在实践中应用, 在试点社区开展探索性引入时间货币试验, 观察分析人们领取和使用时间货币的情况, 为各地开展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模式提供借鉴。
二、引入时间货币试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准备 1. 理论基础现行时间银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 现行时间银行只有银行之名, 并没有银行之实, 表现在时间银行并没有发行自己的信用媒介, 虚拟的时间货币是在劳动中自动产生, 由于没有明确的发行者, 虚拟的时间货币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正因为目前在各社区试点的时间银行尚未引入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货币, 也没有将时间货币视为交易货币和支付货币及储蓄媒介, 虚拟的时间货币不具备权威性, 导致很多人担心储存的时间货币在想要使用的时候失去效力, 严重影响了人们参与互助养老的积极性。其二, 现有时间银行模式需要先提供服务才能得到时间货币, 对于那些年老体衰的中高龄老人来说由于很难为他人提供服务获得时间货币, 当然很难得到时间货币获得所需服务, 而这些中高龄老人才是时间货币最重要的需要者和使用者, 也是最需要社会照顾的人。现在社区中高龄老人只能压抑自己的这方面需求, 或者等待志愿者的施舍才能被动接受服务, 而在接受服务的时候由于自己不能给予志愿者直接回报, 无法支付服务的对价, 总觉得是欠了别人的人情, 自己感到无法偿还而心中有愧, 一定程度影响他们主动提出照顾需求。因此, 现有时间银行模式压抑了中高龄老人的社会照顾需求, 并没有真正满足中高龄老人迫切需要得到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
与以往研究不同, 本文尝试从现代货币理论视角出发分析现行时间银行模式存在的局限性。现代货币理论认为:第一, 货币作为支付的一般性承诺, 这些承诺只有在官方的货币账户中才能成为货币, 只有国家才能有权威定义货币账户(Ingham, 2004)。根据这一理论, 只有政府才有资格发行货币, 时间银行作为非营利机构是没有资格发行货币的。因此, 现行时间银行记账使用的虚拟时间货币虽然被冠以货币之名,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第二, 货币作为发行者的借据必须要有明确的发行人, 当发行人收回自己发出的借据时, 也就偿还了债务。现行的时间银行没有明确的发行人, 时间货币是在劳动中自动产生, 由于没有明确的发行人, 也就没有人愿意承担时间货币的兑现责任, 用时间货币换取所需的照顾服务很难得到保证, 当然不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理论上任何人或者机构皆可发行自己的借据, 重点在于所发行借据会不会被大众所接受。由央行发行的货币之所以能被大众所接受并在全国内流通, 主要是因为央行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并且货币由国家法律保障实施而被强制接受。时间银行作为非营利机构没有偿还能力, 当然没有能力发行让整个社会接受的时间货币, 这是现行时间银行项目在国内外实践中发展受阻最根本原因。
2. 引入时间货币试验的实践准备针对时间银行模式的现存问题, 东北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区货币对养老服务代际交换的作用机制”课题组, 在沈阳市大东区民政局的支持下, 于2016年开始在沈阳市大东区圣淘沙居家养老中心和富强居家养老中心开展引入有民政局担保的时间货币探索性试验, 希望通过实践探索验证理论方面的思考。为更好地在实践中推广引入有政府担保的时间货币试验, 在民政局的建议下, 课题组于2015年成立非企业性社会组织“红金时养老服务储蓄中心”, 性质上是一种新型时间银行, 并以东北大学为申请人申请了三项国家专利, 分别是面值为2小时、1小时、半小时的“社区时间货币”专利, 得到一家专业管理公司“辽宁久久养老管理公司”的支持, 在试点社区开展引入时间货币试验。在试点初期由“红金时养老服务储蓄中心”向社区年满75岁以上老人发放面值为2小时、1小时、半小时的时间货币, 投放量原定为每人每月20小时, 社区75岁以上老年人凭身份证免费领取。老人得到时间货币后可以使用时间货币获得由社区居民提供的家务劳动和日常生活照顾服务, 也可以在社区获得所需服务; 而其他社区居民自愿照顾身边需要照顾的中高龄老人获得时间货币, 以后需要帮助时利用时间货币得到所需的服务。由此社区照顾服务的提供者范围进一步扩大, 不只限于低龄老人, 还包括大学生志愿者、有工作但空闲时间想做志愿服务及有闲暇时间愿意利用闲暇时间奉献爱心的所有人士。虽然试点阶段时间货币只在试点社区内使用, 但时间货币却是非常有前途的信用媒介, 如果探索性试验成功, 有望获得政策试点在各社区先行先试, 为社区居家养老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以在沈阳市大东区富强居家养老中心开展的探索性试验为例。大东区富强养老中心目前设立日间托管照护站、羽毛球锻炼室、麻将娱乐室, 以及由社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康复理疗室。在大东区民政局的支持下, 富强居家养老中心专门为课题组开辟一间独立的工作室, 作为时间银行工作站, 由久久养老公司派出工作人员负责经营时间货币的日常发放、流通、借贷和管理。课题组以“沈阳市大东区民政局”和“红金时养老服务储蓄中心”的名义向符合条件的年满75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时间货币, 时间货币包括半小时、1小时和2小时面值, 秉着老人自愿领取自愿使用的原则, 只在社区内部流通使用。老人免费领取的时间货币、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活动获得的时间货币, 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在学习中心学习乐器、太极、瑜伽等课程, 也可以在康复理疗室使用。由于社区人手和服务能力有限, 原定每月发放20小时改为每月发放5小时。在发放时, 由于还没有建立电子档案, 所以由纸质文档记录老人的基本情况及时间货币的领取情况, 年末将纸质文档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整理统计, 下文将从领取时间货币的老人基本情况和时间货币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存在问题, 为以后政策试点提供借鉴。
三、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存在不足 1. 引入时间货币试验的总体情况在大东区民政局的支持下, 探索性试验在沈阳市大东区富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展开, 课题组从2017年2月份到2018年2月份进行为期一年的探索性试验。首先是关于时间货币的发放和领取。时间银行工作站每月25号发放下一个月的时间货币, 年满75岁以上老人自愿领取。其次是领取时间货币的老人情况和赚取时间货币的服务人员情况。初期有258人到时间银行工作站进行登记, 剔除不符合年龄的老人和未到社区领取的老人, 实际领取时间货币的老人有205人。在服务人员方面, 除去在社区工作的工作人员外, 有4名志愿者除去休息日每天都在社区工作7小时, 有10名志愿者除去休息日每天在社区提供服务2小时, 有24名志愿者每周在社区志愿服务2小时。最后是时间货币实际的领取和发放情况。根据时间银行工作站记录的数据, 截止到2018年2月底, 一年内共发放2 095小时的时间货币, 年终统计时共收回631小时的时间货币。根据时间银行工作站记录的基本信息, 对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统计, 包括老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月收入情况及居住情况的分布, 具体情况见表 1。
从统计数据得出, 领取时间货币的老人男女比例为1.2:1, 年龄相对集中在75岁到84岁的老人, 已婚、与配偶居住、月收入在2 000~2 999元的老人相对更多。其中75岁以上老人中男性有112人, 女性有93人, 男性参与度相对较高。另外, 将年龄分为75~79岁、80~84岁及85岁以上三个阶段, 通过分段统计显示75~79岁的老人有98人, 80~84岁的老人有89人, 85岁以上的老人有18人, 通过图 1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领取时间货币的各年龄段老人分布情况:其中75岁到84岁之间的老人占91.2%, 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占比较高, 可能是这个年龄段老人自身的健康状况良好, 身体情况允许他们更多地到社区参加活动, 在社区也较为活跃, 愿意接受新事物; 而85岁以上老人可能更多地由于身体原因, 到社区的频率较少, 对时间货币的了解程度不高, 因此这个年龄段领取时间货币的老人相对较少。
为进一步了解领取时间货币老人的基本情况, 根据老人的婚姻状况和居住情况交互统计分析参与探索性试验的老人情况。在领取时间货币的205人中, 有129人已婚, 76人丧偶, 以此为基础将老人的婚姻状况和居住情况进行交互统计(见表 2)。由统计结果可知更多的已婚老人都选择与配偶居住, 而丧偶的老人大多数选择独自居住, 在这两种情况下, 老人和子女在一起生活的很少, 只有38人。在当今中国独特的家庭结构下, 很多独生子女在外地工作生活, 而老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已久的地方, 加之很多老人不想让自身的养老问题成为子女的负担, 所以大多数的老人都选择独立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由此看来, 有配偶且与配偶居住、丧偶且独自居住的老人领取的时间货币占比为87%, 也就是说未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更多地选择去社区领取时间货币。
此外, 收入情况是关乎老人养老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登记的时候我们将老人的每月收入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为2 000~2 999元、3 000~3 999元及4 000元以上。在统计的205位老人的收入情况中, 除去未填写的老人, 具体的收入情况如图 2所示。根据统计了解, 老人的每月收入来源基本为退休金, 在领取时间货币的这些老人中, 每月收入2 000~2 999元的老人有93人占77%, 每月收入3 000~3 999元的老人占15%, 每月收入4 000元以上的老人较少为8%。可以看出, 每月收入较低的老人更倾向于在“时间银行”领取时间货币, 他们通过使用时间货币比以往得到更多的社区服务, 也从侧面说明时间货币的发行可以增加低收入老人的福利。在时间货币已经发放一年的情况下, 根据统计分析, 大致可以总结出, 75岁到85岁的老人, 未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 以及每月收入偏低的老人更倾向于在社区领取时间货币,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的老人是接受和认可在社区使用时间货币获得照顾服务。
试点期间, 时间银行工作站每月25日开始发放下一个月的时间货币, 中高龄老人凭有效证件每月自愿领取, 其他年龄社区居民如果临时需要社区服务, 暂时还没有赚取到时间货币, 可以凭身份证在时间银行免费借出一定数量时间货币(每人每次5小时, 只有到期如数归还才能再借), 但在试点运行一年以来, 没有居民主动到时间银行进行借贷。由于社区居民照顾老人或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获得的时间货币并没有到时间银行储存起来, 而是选择在学习中心直接消费使用, 导致这部分交易量没有留下记录, 时间货币的实际流入量和流出量无法准确计量, 本文只能统计时间银行每月发放时间货币的情况、老人领取时间货币的情况及社区提供社区服务回收时间货币的情况, 见表 3。
表 3是按月统计的时间货币发放数额。从统计数据显示时间货币在试点开始的上半年发放比较多, 下半年发放数额有一定减少, 但仍能保持每月发放量140小时左右, 意味着每月至少有28人到时间银行领取时间货币。根据时间银行记录的领取时间货币老人的原始数据, 统计分析得到领取时间货币的老人共有205人, 按每人每月领取5小时, 一年内每人最多可以领取60小时的时间货币, 具体领取情况见表 4。由表 3和表 4可计算出时间银行一共给老人发放2 095小时的时间货币, 领取5小时时长的老人人数占总人数的56.6%, 领取超过5小时时长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3.4%。
时间货币目前主要在学习中心和康复理疗室使用。学习中心和康复理疗室的服务人员都是社区的志愿者, 他们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为社区老人提供学习帮助和其他服务, 但在学习中心收取的时间货币随时被消费并流通使用, 无法统计时间货币的具体流通使用量。目前只有康复理疗室的服务人员在为老人服务的同时收取时间货币。通过服务人员的记录, 可以获知从初始到年末统计时共收回631小时的时间货币, 收回的时间货币占发放的时间货币的30%。发放的时间货币多于回收的时间货币,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 通过询问社区服务人员了解到很多老人由于生病住院、走亲访友或是出门旅游等原因, 就只在社区领取了一次时间货币却没有使用。而领取时长多的老人认为每月只发放5小时的时间货币太少, 所以他们很多人选择先将时间货币存起来, 等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再在社区使用。此外, 社区工作人员反映, 还有一些志愿者在社区提供志愿服务, 通过参与志愿活动赚取的时间货币用来听课消费或直接赠予他人, 时间货币直接在社区内部流通使用, 并未有相关回收的记录。
以上是时间货币发放、领取和使用情况, 可以看出虽然时间货币的普及度还不高,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在持续使用时间货币, 老人对于试验发放时间货币支持社区居家养老也是接受的, 并且愿意在社区服务中使用时间货币。
4.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尽管试验取得一定成效, 但从试验开展, 以及领取时间货币的老人基本情况和时间货币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 探索性试验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 时间银行发放时间货币还是人工记录, 还没建立相应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 而人工记录有很多弊端, 如数据可能丢失, 可能漏记、记录错误等, 而且人工记录的效率较低, 也不易保存。建议开发时间货币信息管理系统与时间货币的发放、存储、流通、借贷相配套, 志愿者基本情况和老人的基本情况都可以通过时间货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和保存, 时间货币也有望逐渐成为量化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尺度, 更方便调动社会各界为老人提供服务, 更好地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 志愿服务效率也更高。
其次, 从时间货币的领取情况可以看出, 领取45小时以上的老人还很少, 时间货币在社区使用的持续性还较差。可能由于在社区能够使用时间货币的服务项目还很少, 社区也没有建立规范化的服务项目, 多数老人目前只能在社区的康复理疗室使用时间货币进行理疗, 使用时间货币实际能获得的福利还很少, 时间货币的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未来社区可以根据时间货币的领取情况和志愿者数量设立更多的规范化服务项目, 提高服务质量, 如上门为老人打扫卫生获得时间货币、上门送餐获得时间货币、陪同老人去医院挂号看病获得时间货币等服务项目。
再次, 时间货币的权威性还没有建立, 社区居民对时间货币的认知度依然较低。目前时间货币还只是在试点社区使用, 社区居民与志愿者对时间货币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一些社区居民和志愿者虽然为老人提供服务, 但未将时间货币存储起来, 而是选择即时消费掉或赠予其他人马上转手, 这样时间货币并没有作为交易货币、支付货币及储蓄货币得到更多人认可。要使时间货币真正成为人们信任的除了金钱货币的另一类爱心货币, 还需要政府全面介入发挥主导作用, 单靠社会力量还很难让时间货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
最后, 试验目的之一是希望时间货币成为邻里之间相互照顾的媒介, 但从试验结果来看这个目的并未实现, 究其原因是宣传不够、区民政局的信用不够, 若想实现时间货币成为社区居民广泛接受的另类货币, 还必须有政府法律的支持才可以实现。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本次试验参与的试验对象较少, 由于样本量太少, 严重影响试验效果。如果未来能够获得政策支持, 在更多社区进行政策试点, 时间货币作为邻里之间相互照顾的媒介将得到更多的人接受, 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政策性试点将有望形成有特色、有成效、可复制的模式, 为政府发行有国家信用保障的时间货币提供理论支撑。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将理论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社区实践中, 为验证理论研究结论, 在试点社区开展引入有政府担保的时间货币探索性试验, 试验结果部分支持了理论思考。研究表明, 75岁到85岁的老人, 未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人, 以及每月收入偏低的老人更倾向于在社区领取时间货币, 证明大部分老人是接受和认可在社区使用时间货币获得社区服务。此外, 虽然时间货币的普及度还不高,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在持续领取、使用时间货币, 老人对于试验发放时间货币支持社区居家养老也是接受的, 并且愿意在社区服务中使用时间货币。但试验结果与预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时间货币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流通使用还存在很多问题, 时间货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探索性试验目前虽然仅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小范围开展, 但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 建议政府发行时间货币作为社会照顾服务的记账单位、交易货币、支付货币和储蓄货币, 发挥时间货币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优势, 促进闲置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实现照顾老人的责任社会化。在即将迎来中国老龄人口及高龄人口高峰的今天, 政府发行时间货币相当于为整个社会创造了新的社会财富, 可以有效缓解现行居家互助养老存在的资金不足、照顾人员短缺问题, 有助于调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社会互助养老活动中去, 激励更多有闲暇时间的社区居民主动照顾身边需要照顾的老人, 逐渐形成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 将照顾老人的责任社会化, 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目标。
第二, 建议由政府为需要照顾的中高龄老人发放时间货币, 相当于政府给中高龄老人一笔特殊的金融财富, 老人可以自由支配使用, 购买自己所需的家务劳动和生活照顾服务, 改变当前社会照料服务潜在需求巨大、有效需求不足、照料供给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 有助于缓解人到老年身边无人照料的社会风险。目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老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和社区提供的服务得不到利用的矛盾普遍并存, 而政府给老人发放时间货币, 老年人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 选择购买所需要的服务, 也便于社区把符合需要的服务有效地输送给老年人利用, 实现老人的有效需求和服务供给更好对接, 从根本上满足老人社会照顾需求。
第三, 组建全国性统一时间银行, 经营时间货币的存储和借贷业务, 定期公布储户拥有和借贷社区货币的情况, 实现时间银行在阳光下运行, 接受人们的监督, 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老人免费得到的时间货币和社区居民通过提供社会照顾服务得到的时间货币如果暂时不用, 可以存到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为每位接受时间货币的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开立时间货币账户, 记录老年人和社区居民拥有的时间货币, 人们根据需要可以随时提取和使用。社区居民如果需要时间货币得到一些临时需要的服务, 可以在时间银行免费申请开立时间货币账户, 借出一定量的时间货币, 约定以后归还。时间银行通过经营时间货币的存储和借贷业务, 促进时间货币在服务提供者和服务需求者之间有效流通, 使时间货币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信任的区别于金钱货币的另类货币。
综上所述, 引入有政府担保的时间货币可以支持“时间银行”可持续发展, 成为支持社区居家养老的有效补充, 但在其发展成熟之前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需要理论与实践共同努力逐步地解决面临的问题, 条件成熟时在更多社区试验推广。虽然在社区试点使用时间货币并没有解决目前“时间银行”模式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运行中存在的全部问题, 但引入有国家信用保障的时间货币是改进“时间银行”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 希望对各地试点开展“时间银行”模式提供一些借鉴和一种新的思路。
[1] | 熊惠平. 补充货币、社区货币及其试运行路线[J].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 11(1): 16–18. DOI: 10.3969/j.issn.1673-324X.2010.01.004 |
[2] | 王泽淮. 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J]. 社区, 2003(12): 23. |
[3] | 马贵侠. 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6): 116–120. DOI: 10.3969/j.issn.1008-2646.2010.06.021 |
[4] | 孟艳, 任飒, 卞儒汉. 社区养老新模式的探索——以"时间银行"为例[J]. 生产力研究, 2016(7): 85–90. |
[5] | 王琳. 循环互助的新模式——时间银行[J]. 法制与社会, 2011(9): 189–190. DOI: 10.3969/j.issn.1009-0592.2011.09.105 |
[6] | 许加明. "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思考[J]. 社会工作, 2015(1): 74–80. |
[7] | 孙丽.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模式调查研究——以淄博市为例[J]. 现代交际, 2017(20): 70–71. DOI: 10.3969/j.issn.1009-5349.2017.20.043 |
[8] | 郭群. 上海时间银行:公益O2O模式就该这样玩![J]. 新经济, 2015(1): 62–64. |
[9] | 周作斌.时间银行在社区互助养老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4. |
[10] | 赵志强. 时间银行:河北农村互助养老新机制探索[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19): 99–100. DOI: 10.3969/j.issn.1672-190X.2012.19.056 |
[11] | 谢贺, 李铜山. 论"时间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南京兆园社区时间银行的调查与分析[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3(1): 205–206. |
[12] | 李石花.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探索——基于武汉市的调研[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5): 74–75. DOI: 10.3969/j.issn.1673-5641.2016.15.037 |
[13] | 夏辛萍. 时间银行: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0): 2905–2907.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4.10.145 |
[14] | 邓志锋. 关于我国助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的思考[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8(4): 17–21. DOI: 10.3969/j.issn.1007-032X.2012.04.004 |
[15] | 宋峰, 潘峰. 社区养老资源不足背景下"时间银行"发展模式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5, 28(5): 63–64. DOI: 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24 |
[16] | 黄如意, 胡善菊. 我国时间银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中国西部科技, 2013, 12(9): 84–86. DOI: 10.3969/j.issn.1671-6396.2013.09.041 |
[17] | 鲁伟, 郑红, 张平. 发行时间货币对构筑长期照护体系的作用机理[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6): 580–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