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现为月刊,每期15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及时报道东北大学理工管各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以促进学术交流,培养科技人才,为把东北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主要栏目有: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冶金、机械工程、资源与土木、管理科学、数理化力学等。
2025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信息与控制
基于跨模态融合的玻璃类似物分割方法
万应才, 房立金, 赵乾坤
2025, 46 (1):  1-8.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04
摘要 ( 349 )   HTML ( 7)   PDF(2021KB) ( 53 )  

玻璃和镜子等物体因缺乏明显纹理和形状,使得传统语义分割方法难以有效识别,影响视觉任务准确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RGBD跨模态融合方法,用于玻璃类似物的分割.该方法采用Transformer网络,通过跨模态融合模块提取RGB和深度特征的自注意力,并利用多层注意力机制(MLP)整合RGBD特征,实现3种注意力特征的融合.RGB和深度特征被反馈到各自分支,以增强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最终,语义分割解码器结合4个阶段的融合特征输出玻璃类似物的分割结果.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与EBLNet方法相比在GDD,Trans10k和MSD数据集上的交并比分别提高1.64%,2.26%,7.38%,与PDNet方法比较在RGBD-Mirror数据集上交并比提高了9.49%,验证了其有效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部分可观测环境中基于图强化的任务卸载与资源分配方法
代钰, 景宗明, 杨雷, 高振
2025, 46 (1):  9-17.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16
摘要 ( 253 )   HTML ( 0)   PDF(2016KB) ( 24 )  

为了解决部分可观测环境中由于边缘服务器之间缺乏有效通信而导致的全局信息缺失问题,构建了基于图注意力机制的边缘服务器间沟通机制,将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系统构建为图结构,使边缘服务器之间可以通过图中的边进行消息传递,进而间接得到MEC系统的全局状态信息.同时引入双注意力机制,使边缘服务器更多关注对策略优化更有用的通信消息,加快模型收敛速度并提高算法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基线算法相比,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降低任务完成时延与能耗,同时具有收敛速度快的优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改进背压算法的车辆路线动态规划方法
王硕, 吴维敏, 张涛
2025, 46 (1):  18-25.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9037
摘要 ( 201 )   HTML ( 1)   PDF(4168KB) ( 34 )  

为了缓解交通网络中的拥堵,提出了一种基于网联车密度和速度背压的车辆调度方法.考虑道路上车辆的复杂性和异质性,通过计算上、下游道路的车辆密度来确定背压值,并使用道路的最大通行速度作为权重.根据背压的比率调整上游车队分配至下游道路的车辆数量,从而实现车流的均衡分布.此外,以最小化车队行驶距离为优化目标确定单个车辆路线计划,以减少车辆的平均行驶距离.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比其他基于背压算法的路线动态规划方法,能有效减少交通网络中排队车辆的数量,从而降低交通拥堵,同时也缩短了车辆的平均行驶距离和时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全局残差注意力和门控特征融合的CNN-Transformer去雾算法
李海燕, 乔仁超, 李海江, 陈泉
2025, 46 (1):  26-34.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9041
摘要 ( 243 )   HTML ( 0)   PDF(8026KB) ( 36 )  

为解决现有图像去雾算法因缺乏全局上下文信息、处理分布不均匀的雾时效果差且复用细节信息时引入噪声的缺陷,提出了基于全局残差注意力和门控特征融合的CNN-Transformer去雾算法.首先,引入全局残差注意力机制编码模块自适应地提取非均匀雾区的细节特征,设计跨维度通道空间注意力优化信息权重.然后,提出全局建模Transformer模块加深编码器的特征提取过程,设计带有并行卷积的Swin Transformer捕捉特征之间的依赖关系.最后,设计门控特征融合解码模块复用图像重建所需的纹理信息,滤除不相关的雾噪声,提高去雾性能.在4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地处理非均匀雾区域,重建纹理细腻且语义丰富的高保真无雾图像,其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指数都优于经典对比算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材料与冶金
铁矿石烧结过程传质传热数值模拟
李中正, 吴朝霞, 王金杨, 康增鑫
2025, 46 (1):  35-43.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20
摘要 ( 202 )   HTML ( 0)   PDF(3921KB) ( 32 )  

以某钢铁厂360 m2带式烧结机单节台车中的烧结料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孔介质模型和烧结理论,结合局部非平衡热力学理论、组分传输理论以及烧结过程中各种关键子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二维瞬态烧结料烧结过程传质传热的数学模型.模拟研究影响烧结过程传质传热的主要因素和规律,得到了烧结过程中料层温度、料层中烟气主要成分具体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抽风负压的增加使料层的整体温度升高、料层中氧气含量上升和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料层厚度的增加使料层的整体温度升高、料层中氧气含量下降和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台车底部合适的抽风负压和料层厚度分别为12 kPa和0.6 m,燃烧带料层温度接近于1 500 K,且燃烧带料层中氧气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分别为11%和10%左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烧结矿竖冷炉内物料流动的优化
李海峰, 祁腾飞, 张永杰, 邹宗树
2025, 46 (1):  44-51.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45
摘要 ( 179 )   HTML ( 2)   PDF(5576KB) ( 27 )  

为改善梅钢竖冷炉内物料流动,提出了边缘-中心混合布料的优化措施,并使用离散单元法分析该措施对竖冷炉内的物料速度分布以及运动流型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边缘-中心混合布料能够将颗粒速度分布,从现有中间单一布料方式的边缘区速度较小而中间区和中心区速度较大,改为边缘区和中心区速度较大,而中间区速度较小;同时将物料运动流型从原来的“U”型变为“—”型;并将颗粒下移的最小整体流指数,从原来的0.645增加至0.762,从而提高炉内物料流动的“整体流”程度.但该布料方式也会造成中间区大颗粒偏析严重.可尝试调整边缘和中心下料管的相对高度,以平衡物料流动的改善和偏析的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械工程
2.5D Cf/SiC复合材料与SiC陶瓷微磨削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巩亚东, 李远峰, 温泉, 任启震
2025, 46 (1):  52-60.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06
摘要 ( 348 )   HTML ( 0)   PDF(3348KB) ( 24 )  

为探究2.5D Cf/SiC复合材料与SiC陶瓷的微尺度磨削过程,对比2种材料在同一工艺参数下表面显微形貌、表面粗糙度与磨削力的差异,并分析工艺参数变化对磨削性能评价参数的影响;采用直径为0.9 mm的500 #电镀金刚石微磨具对2种材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微磨削试验.结果表明,2.5D Cf/SiC复合材料去除过程不同于SiC陶瓷,这是因为复合材料增强纤维的存在,有效抑制了微磨削过程中裂纹的扩展;在同一工艺参数下,2.5D Cf/SiC复合材料表面微观形貌较好、缺陷少、表面粗糙度小,而无纤维增强的SiC陶瓷表面微观形貌较差、缺陷多、表面粗糙度大;SiC陶瓷的平均磨削力大于2.5D Cf/SiC,并且在微磨削过程中,2.5D Cf/SiC的实时磨削力信号较平稳,而SiC陶瓷的实时磨削力信号存在尖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考虑关节间隙的可调矢量喷管动力学特性
罗忠, 赵江, 许春阳, 曹航
2025, 46 (1):  61-67.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19
摘要 ( 248 )   HTML ( 0)   PDF(2228KB) ( 15 )  

针对航空发动机可调矢量喷管机构运动稳定性差的问题,开展了间隙对其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首先,采用第一类Lagrange方程建立可调矢量喷管单链机构动力学模型,得到单链机构驱动力变化曲线.然后采用Lankarani-Nikravesh接触力模型和修正的Coulomb摩擦模型建立运动副间隙模型,并利用函数在动力学仿真软件中构建间隙模型.最后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建立含关节间隙的单链机构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间隙位置、间隙尺寸对可调矢量喷管机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隙与气动力的力臂越大,系统动力学特性波动越显著,小间隙范围内关节间隙尺寸增大时,可调矢量喷管机构动力学特性的波动幅值先减小后增大,当三角拉杆与转向控制环之间的间隙为0.3 mm时,系统动力学最稳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型磁吸附爬壁机器人的设计与实验验证
唐陈伟, 李建磊, 姚红良, 贾如玉
2025, 46 (1):  68-75.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21
摘要 ( 263 )   HTML ( 2)   PDF(2121KB) ( 20 )  

针对传统爬壁机器人结构复杂、体积庞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能够在竖直壁面上移动的新型小型磁吸附爬壁机器人,可满足在狭小空间内运动的需求.基于振动驱动理论,设计了具有扭转特性的足部结构并采用磁吸附的黏附机制,建立了爬壁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激振频率和外部负载对机器人运动速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无负载时,机器人最大爬壁速度可达58.7 mm/s,而在负载0.7倍自身质量条件下,其最大爬壁速度为44.9 mm/s.实验验证进一步表明,机器人在无负载和负载条件下的最大爬壁速度分别为56.5和30.2 mm/s,并通过调节激振频率,可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有效控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面周期性粗糙度对接触黏滑行为的影响
王志强, 雷震宇
2025, 46 (1):  76-82.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9038
摘要 ( 11 )   HTML ( 0)   PDF(4677KB) ( 212 )  

为研究表面周期性粗糙度对接触界面黏滑特性的作用机制,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滑块-平板接触三维柔性体模型,分析了表面光滑以及单/双表面粗糙条件下的接触黏滑运动过程.结果表明,在速度加载阶段,对于表面光滑工况,系统振动形式表现为初始的单次黏滑振动和后续的持续滑移振动.对于单表面粗糙工况,系统发生了不稳定周期振动,且振动形式表现为循环往复的黏滑振动.对于双表面粗糙工况,受双接触表面复杂的粗糙度影响,系统振动响应表现为往复无序的黏滑振动.适当减小粗糙度幅值和增大粗糙度波长,有利于促进粗糙表面接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耦合不对中的深沟球轴承灵敏度分析
刘明, 王鹏飞, 官宏, 马辉
2025, 46 (1):  83-91.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25
摘要 ( 16 )   HTML ( 0)   PDF(1667KB) ( 215 )  

针对旋转机械中轴承非正常安装时可能出现的异常振动问题,分析了轴承耦合不对中对滚珠接触力及振动响应的影响.考虑深沟球轴承外圈同时存在轴向、平行和角不对中情况,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这3种不对中的深沟球轴承力学模型,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不对中对滚道接触力及转子振动响应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同时存在3种不对中时,平行不对中对滚珠接触力和振动响应最敏感,轴向不对中对滚珠接触力和振动响应灵敏度最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油涡旋真空泵主轴冷却装置数值模拟研究
袁熙, 马明旭, 陈杰, 王哲英
2025, 46 (1):  92-98.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26
摘要 ( 13 )   HTML ( 0)   PDF(2384KB) ( 194 )  

针对某企业现有的无油涡旋真空泵主轴冷却结构开展研究,基于该真空泵主轴冷却装置实际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主轴冷却效率的主要技术参数.进一步构建了其内部的几何模型,并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对其流场特性和温度场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此外,还研究了变截面冷却管道在不同管径和不同出口数量等条件下对装置温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入口段直径从3.0 mm增大至5.0 mm,轴表面温度下降了12.74%;当出口段直径从2.5 mm增大至3.5 mm,轴表面温度下降了19.68%;当管道出口数量从1个增加至4个,轴表面温度下降了23.61%.轴表面温度对中间段直径和末尾段直径的改变响应不明显.故冷却管道入口段直径、出口段直径以及管道出口的数量是影响真空泵偏心主轴温降的主要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SUV汽车铝合金轮毂轻量化设计
陈晓明, 余建业, 刘顺, 曾翀
2025, 46 (1):  99-109.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192
摘要 ( 199 )   HTML ( 1)   PDF(5359KB) ( 28 )  

基于有限元分析和性能测试对铝合金汽车轮毂进行轻量化设计.首先,利用ANSYS Workbench对轮毂模型进行结构静力学分析,得到车辆静止满载状态下轮毂的应力和变形分布规律.其次,通过对轮毂前6阶模态的分析,得到轮毂各阶固有频率和变形量,并探明轮毂在发动机和路面激励下的共振规律.然后,在轮毂弯曲疲劳、径向疲劳和冲击仿真的基础上,对轮毂轮辐进行拓扑优化以获得轻量化轮毂模型.最后,对轻量化轮毂进行性能试验,并将轻量化轮毂与原始轮毂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轮毂各项性能的变化,确保轻量化后的轮毂模型符合强度要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刀具前刀面织构倾斜角度对切削AISI 304的影响
周亮, 邹平, 杨振宇
2025, 46 (1):  110-118.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28
摘要 ( 154 )   HTML ( 0)   PDF(6747KB) ( 18 )  

为探索织构方向在改善刀具性能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首先分析了前刀面织构对切削力的影响以及织构倾斜角对衍生切削的影响机理.其次采用激光加工方法在前刀面制备了具有不同方向的织构.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工件表面粗糙度和切屑形态方面比较了织构刀具切削AISI 304的性能.结果表明,织构刀具性能由织构减小的刀-屑接触面积和织构造成的衍生切削共同决定.织构倾斜角度对衍生切削具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小织构倾斜角的织构刀具切削性能最优,相较于普通刀具,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最大降幅分别达到了13.2%,16.7% 和3.76%.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与土木工程
基于TNT当量法的木粉爆炸超压及致灾距离研究
张浩楠, 原琪, 苑春苗, 李刚
2025, 46 (1):  119-126.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12
摘要 ( 164 )   HTML ( 0)   PDF(1482KB) ( 21 )  

为快速评估木粉爆炸超压及致灾距离,采用TNT当量法预测木粉爆炸超压值.利用ANSYS/LS-DYNA对木粉最大爆炸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当初始压力为0 MPa、粉尘质量浓度为750 g/m3时,模拟值与实验值误差在10%以内;当初始压力为0.101 MPa、粉尘质量浓度为730 g/m3时,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为2.44%,模拟值与实验值误差在7%以内,与计算值误差在8%以内,证明TNT当量法预测木粉爆炸超压在有/无标准大气压下均适用.根据TNT当量法估算建筑内粉尘爆炸超压分布结果,得到了人员伤亡、建筑损毁阈值,研究结果为木粉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距离确定等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分形理论的RTPF混凝土冲击压缩性能
陈猛, 于航, 王瑜婷, 张通
2025, 46 (1):  127-133.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14
摘要 ( 144 )   HTML ( 2)   PDF(2634KB) ( 22 )  

为探寻回收轮胎聚合物纤维(RTPF)混凝土的冲击压缩性能与破碎后碎块尺寸分布规律的关系,利用直径100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RTPF体积分数(0,0.05%,0.1%,0.2%和0.4%)的混凝土进行冲击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应变率在38.2~122.2 s-1时,不同掺量RTPF混凝土的分形维数范围为1.422~2.401;分形维数随应变率增加而增大,具有应变率效应;分形维数随RTPF掺量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RTPF体积分数为0.1%时混凝土的分形维数最小;不同应变率下RTPF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及耗散能均随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分形维数下,RTPF体积分数为0.1%时纤维与基体协同作用效果最佳,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和耗散能提升幅度最大.利用分形理论建立RTPF混凝土的宏观损伤与冲击压缩性能的关系,可以确定混凝土中RTPF的最优掺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最优权重和模糊理论的钢拱桥安全评估方法
杨钧羽, 李明, 孙爽, 位东升
2025, 46 (1):  134-144.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34
摘要 ( 18 )   HTML ( 0)   PDF(7565KB) ( 190 )  

在役桥梁的安全状态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评价指标繁多,为有效评价其安全状态,基于最优权重和模糊理论,提出了一种考虑多因素影响的桥梁安全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数值分析得到桥梁在多种预设工况下对应监测点的力学响应,依据数值计算结果和现行规范确定桥梁的安全等级划分标准;引入隶属度函数,建立各指标的模糊评价向量;分别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并通过偏好系数进行组合赋权得到最优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桥梁的安全等级.以某钢拱桥为例,计算了24种预设工况下的安全等级;同时依据该桥一周内的实时监测数据,得到该时段内桥梁的动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该评估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依据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评价桥梁的安全状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科学
环保垂直管理改革对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238个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张彦博, 陈亚宁, 刘晓楠
2025, 46 (1):  145-152.  DOI: 10.12068/j.issn.1005-3026.2025.20230211
摘要 ( 214 )   HTML ( 1)   PDF(745KB) ( 23 )  

以中国2011—2019年238个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环保垂直管理改革(简称环保垂改)对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垂改不仅直接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还通过抑制地方政府对属地环保部门的环境治理干预,促进环保支出增加而间接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相较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因经济发达、环保倾向高及较多的环保投入,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受环保垂改的影响更为显著;省会城市因更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环保垂改的实施效果优于非省会城市.地方政府应加快推进环保垂改,健全环保垂直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公众环保参与途径,提高环保支出效率,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