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1985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5-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固体电解质陶瓷在渗氧诱导期的吸氧和放氧行为
    窦士学;P.D.Pacey;C.R.Masson
    1985, 6 (3):  1-5.  DOI: -
    摘要 ( 155 )   HTML   PDF(311KB) ( 333 )  
    根据CaO-ZrO_2陶瓷渗氧实验结果,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渗氧诱导期固体电解质吸氧(或放氧)的行为,发现用非守常的化学扩散系数计算的渗氧速率曲线与实验结果符合,吸氧流量及达到稳定态渗氧的时间随杂质氧化铁含量增加而增加,不含氧化铁的样品可减小极化并缩短电池电动势的响应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振动筛面上振动着的物料对筛体(横梁)的载荷识别
    韩二中;郭兴辉
    1985, 6 (3):  6-10.  DOI: -
    摘要 ( 136 )   HTML   PDF(385KB) ( 390 )  
    本文应用试验模态分析方法研究了振动着的物料的载荷效应,发现了这种载荷是一系列冲击力的作用,导出了动载荷的表达式,发现了高次谐波共振现象,这些结果可用于振动筛框的动强度设计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边界单元法解线弹性接触问题
    汪骏书;赵士英
    1985, 6 (3):  11-16.  DOI: -
    摘要 ( 162 )   HTML   PDF(324KB) ( 388 )  
    本文以边界单元法求解二维无摩擦弹性接触问题,分析不同接触情况中边界上满足平衡与协调的条件后,提出了可能接触与已接触两种状态的边界条件,然后应用弹性力学边界积分方程并将边界离散为若干直线段集合使之变为代数方程以求其数值解,将判定边界间是否嵌入和受拉的条件仅限于可能接触的边界,因而简化了迭代计算,最后所得解包括全部边界上的面力与位移,以及接触压力的分布,通过二算例表明,此法比有限单元法节点总数少、数据准备简单、计算速度快且精度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道中散粒状颗粒群的运动规律
    燕宁;佟庆理
    1985, 6 (3):  17-23.  DOI: -
    摘要 ( 135 )   HTML   PDF(392KB) ( 337 )  
    对垂直及水平管道中散粒状颗粒群,提出了一种测定其悬浮速度及水平起动速度,与其影响因素的方法,文中对实验原理、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散粒状物料群如小麦、高粱、大豆、玉米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作为物料群,当输送浓度不变或变化不大时,无论较粗颗粒或较细颗粒,其悬浮速度及起动速度,都随管径增大而有增大趋势,当管径不变时,较粗颗粒的悬浮速度,随输送浓度增大而减小,较细颗粒则随输送浓度增大而增大,最后测定的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以上物料风力输送系统设计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割线法计算二元相图
    张云龙;庄育智
    1985, 6 (3):  24-30.  DOI: -
    摘要 ( 162 )   HTML   PDF(415KB) ( 306 )  
    在分析相图计算原理及评述各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扩展割线法(即单变量函数割线法的推广)计算Cu-Ni二元相图,在求解中采用前入数据,以扩展割线法进行迭代圆满地用计算机解出一组四元非线性方程组,与牛顿迭代法相比,此法无需求导、求逆及求雅可比矩阵等繁琐步骤,且对初值要求不苛,虽不像牛顿法以二阶收敛,但对方程数目不很多(其实三元系最多也只有8个方程)的相图计算,其收敛速度仍很可观,所需机时很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紧致黎曼流形的TORSE-FORMING向量场
    张学山
    1985, 6 (3):  31-35.  DOI: -
    摘要 ( 143 )   HTML   PDF(263KB) ( 520 )  
    本文讨论紧致黎曼流形中的Torse-forming向量场,得到此向量场同流形的Ricci曲率之间的关系,运用Torse-forming向量场的性质给出了容有这种向量场的紧致无边流形同球面共形的一个条件,并讨论了Torse-forming向量场诱导到一般子流形的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耐磨磁头材料的研究
    傅玉君;程力智;鲜于泽;李清斌
    1985, 6 (3):  36-40.  DOI: -
    摘要 ( 116 )   HTML   PDF(538KB) ( 271 )  
    研究了Fe—Ni—Si,Fe—Ni—Nb,Fe—Ni—Nb—Mo三个系列的合金,Fe—Ni—Si系列中的Ni86Si2Mo2Fe余合金经1150℃×3hr退火,以150°/hr冷却,580℃×2hr回火后μ_o=23100Gs/Oe,μ_m=23400Gs/Oe,Hc=0.023OeBr=870Gs,Fe—Ni—Nb系列合金中Nb含量在9.73%时,经1250℃×3hr退火,以100℃/hr冷却,可获得μ_o=64000Gs/Oe,μ_m=450000Ge/Oe,Hc=0.0048Oe,ρ=79.3βΩ-cm,Hv>200,Fe—Ni—Nb—Mo系合金中的Ni78Mo2.5Nb9Fe余经1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井巷紊流传质的数学模型及紊流弥散系数
    李恩良;王秉权
    1985, 6 (3):  41-47.  DOI: -
    摘要 ( 132 )   HTML   PDF(391KB) ( 375 )  
    本文根据质量守恒定律、Fick第一扩散定律和Boussinesq假设导出了井巷污染物紊流传质的通用数学模型及纵向(?)散模型。针对井巷各种污染源的不同释放规律给出了九种源函数,从理论上导出了井巷污染物紊流传质过程的紊流(?)散系数,其大小与井巷摩擦阻力系数的平方根、井巷水力半径和断面平均风速成正比,还给出了弥散模型的通解,指出井巷紊流传质的实验研究必须满足Reynolds相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钠对铝电解槽碳素内衬材料的侵蚀
    姚广春;邱竹贤
    1985, 6 (3):  48-54.  DOI: -
    摘要 ( 130 )   HTML   PDF(505KB) ( 331 )  
    钠对铝电解槽碳内衬的侵蚀是导致铝电解槽破损的根本原因,本文在实验室内在不同温度下研究钠对炭素内衬材料的侵蚀作用,并结合炭素材料的结构,讨论其作用机理。认为,炭素材料的层间距越大,温度越低,钠侵蚀越严重,此外,还用x—射线衍射鉴定了生成的碳钠化合物,主要是C_(32)N_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等截面管道中气固两相流的颗粒速度的理论计算
    彭一川;肖泽强
    1985, 6 (3):  55-60.  DOI: -
    摘要 ( 147 )   HTML   PDF(363KB) ( 389 )  
    根据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等基本原理,建立了描述等截面管道中气固两相流行为的一阶常微分方程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颗粒终速随管长增加或随粒径减小而增大;在质量流量比较小(小于0.6)时,颗粒终速与质量流量比无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熔融CaO-SiO_2-Al_2O_3-MgO渣系氢的渗透度
    刘沛环;冯启成;邢玉录
    1985, 6 (3):  61-66.  DOI: -
    摘要 ( 92 )   HTML   PDF(342KB) ( 289 )  
    采用水气通过熔融渣膜扩散和气相色谱直接测定的新方法来研究熔渣氢的渗透度,结果表明:氢的渗透度与温度有明显关系,随着温度增加,渗透度增加。在1350~1450℃,CaO-SiO_2-Al_2O_3-MgO渣系氢的渗透度为9.34×10~(-(?))~5.65×10~(-(?))mol/(min·mm),碱度为2.5时氢的渗透度最大,碱度小于2.5时,渗透度随碱度增加而增加,碱度大于2.5时,渗透度随碱度增加而降低,渗透度与水气分压平方根成正比,氢在熔渣中的扩散系数可从渗透度与溶解度中计算出来;为1.51×10~(-4)~7.24×10~(-3)cm~2/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测定铝镇静钢中的铝量
    于广;韩海鸥
    1985, 6 (3):  67-70.  DOI: -
    摘要 ( 172 )   HTML   PDF(259KB) ( 336 )  
    铝镇静钢的质量与其含铝量的控制有极其重要关系,本文根据钢液中氧活度α[o]与含铝量[Al]sol间存在的平衡关系,利用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快速测定α[o],并对应于取样分析[Al]sol量,建立实测的α[o]—[Al]sol关系。从而,可通过直接测定钢液中氧的活度来测定钢液中含铝量,并通过测氧达到控制铜中铝量,确保钢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变流四探针法测定炉渣电导率的研究
    梁连科;郭仲文;王云志;骆启斌;姜兴渭;梁景凯
    1985, 6 (3):  71-77.  DOI: -
    摘要 ( 125 )   HTML   PDF(419KB) ( 449 )  
    介绍了利用四探针组成的电极及DC—1新型电导仪测定炉渣电导率的装置和原理,根据对我国广泛应用的L_4(15%CaF_2-30%CaO-50%Al_2O_3-5%Mgo)渣在1230~1650℃所测熔态和固态的结果,求出了电导率与温度的经验式,为使测定结果能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重现性,以KCl为标准溶液,讨论了电流频率、探针插入深度、溶液深度及电极二维偏心度等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求得了电导池常数与探针插入深度及温度的关系式,此法简单而可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渣重熔过程中金属熔池形状的数学模拟
    唐铁驯;姜兴渭
    1985, 6 (3):  78-82.  DOI: -
    摘要 ( 135 )   HTML   PDF(262KB) ( 387 )  
    本文利用了前人关于熔滴在渣池中行为的研究成果和渣池中有关传热规律的实验资料,确定了渣池一金属熔池界面上的边界条件,通过实验确定了输入功率与熔化速度的关系,建立了包括有金属熔池、两相区,凝周锭在内的电渣锭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经数值计算,得到6种不同熔化速度的熔池形状,与实验进行比较,其结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量添加元素对Al-Zn-Mg合金时效动力学的影响
    杨胜坤;孙贵经;林肇琦
    1985, 6 (3):  83-88.  DOI: -
    摘要 ( 126 )   HTML   PDF(366KB) ( 322 )  
    利用电阻法研究了单独或同时添加微量元素Mn、Cu和Zr等对Al-Zn-Mg合金时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Mn、Cu和Zr都不同程度地推迟了GP区的形成过程,即延迟GP区的形成速度。并且判定:Cu参加GP区的形核过程;Mn可能参加GP区的形核过程;而Zr不参加GP区的形核过程,但固溶处理时形成的含Zr微细析出物在时效时可能起GP区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Fe-Ni殷钢中的马氏体相变
    于恩华
    1985, 6 (3):  89-93.  DOI: -
    摘要 ( 181 )   HTML   PDF(286KB) ( 335 )  
    Fe-Ni合金系中,如果Ni含量为29~33wt%时,可产生针状或块状的马氏体,产生孪晶组织的马氏体相变,对合金的因瓦特性,往往导致不良后果,本实验在M_3点以下的-10~-60℃正电子展宽谱中的线性参数S值急剧增加,低于-60℃以后则趋向稳定,在A→M正相变过程中,正电子湮没寿命和S值都随退火加回火的温度升高而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的切削机理
    郝春水;朱习年;庄润平
    1985, 6 (3):  94-101.  DOI: -
    摘要 ( 136 )   HTML   PDF(1088KB) ( 375 )  
    通过试验表明,干切削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切削速度在0.33m/s左右,摩擦系数μ最大,积屑瘤最高,切屑变形系数_l和切削力F_z最小,且与切削速度量驼峰性规律变化;随走刀量增加_l和μ有规律地减小,F_z增加;随前角γ_o增大μ增大而_l及F(?)却有规律地减小;给出用“量纲分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综合试验法求得的计算切削力的经验公式:F_z=8.65×10~(12)α_p~(0.202+0.215nv)f~(-0.92+0.071nα)_pV~(-1.74),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齿轮胶合强度计算方法的研究Ⅱ
    丁津原;马先贵;白丽华;姚玉泉;韩绍忠;许蕴英
    1985, 6 (3):  102-106.  DOI: -
    摘要 ( 115 )   HTML   PDF(552KB) ( 369 )  
    本文根据实验的结果,对基础油和极压油的抗胶合能力进行了对比,对添加剂在试件表面生成的极压被敷膜进行了微观成份分析,证明极压油中硫、磷元素在生成极压被敷膜时起主要作用,论证了闪温法不适用于有添加剂的润滑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音子带编码中正交镜象滤波器的微处理器设计与实现
    周崇经;侯大庆
    1985, 6 (3):  107-112.  DOI: -
    摘要 ( 209 )   HTML   PDF(363KB) ( 378 )  
    应用目前广泛使用且价格低廉的微处理器设计并实现了用于语音子频带编码中的正交镜象滤波器,为克服微处理器速度慢和精度低的缺点,提出并采用了一系列方法,例如分配算法,附加硬件逻辑以及多微处理器结构体,用32点FIR滤波器和Z80A-CPU,当存贮的中间值的精度为16比特,输入信号精度为12比特时,所实现系统的最高采样频率为9000赫兹,完全满足了实时处理语音信号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于语音子频带编码的编解码器的设计与微处理机实现
    周崇经;张振川
    1985, 6 (3):  113-119.  DOI: -
    摘要 ( 118 )   HTML   PDF(389KB) ( 343 )  
    本文基于Z-80微处理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适于语音子频带编码(SBC)的自适应差值脉码调制(ADPCM)编码器,在发送端,编码器把并行输入的16比特二进制数字信号压缩为3比特或4比特码字;在接收端,解码器将其恢复为原来的16比特,选择了最佳参数,3比特与4比特数编码分别能获得25和33分贝的信噪比,用不超过二十片集成电路实现的硬件编码器,以Z-80ACPU作为算逻单元(4兆赫主频),对每一样值的处理时间小于3200个时钟周期,可接受的输入采样频率高于1200赫兹,能够用于语音(8000赫兹采样)八子频带实时编码,增加外部硬件乘法器可以大大提高编码器的处理速度,使可接受的输入采样频率大于4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