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09-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技术风险的追问与反思——由日本核辐射引发的思考
    张学义;曹兴江;
    2011, 32 (5):  377-382.  DOI: -
    摘要 ( 361 )   HTML   PDF(180KB) ( 739 )  
    日本的核辐射再次引发人们对技术风险的思考。技术风险源于技术本质,隐匿于技术之中。现代高技术因促逼自然而导致技术风险不可避免地伴随我们左右,而人为因素常常成为技术风险现实化进程中的主要诱因;日本核辐射的产生和扩散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面对技术风险,人类须要重新审视和反思技术与人、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着眼于系统整体来规避风险,复归伦理精神来化解风险,对于生活于技术时代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象学视阈下“人—技术—世界”多重关系解析
    林慧岳;夏凡;陈万求;
    2011, 32 (5):  383-387.  DOI: -
    摘要 ( 290 )   HTML   PDF(200KB) ( 1695 )  
    在现象学视阈下,"人—技术—世界"呈现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背景关系、赛博关系、合成关系和替代关系等多重关系。多重关系中的人、技术和世界是相互关联着的三个要素,任何一种单因素决定论都会打破人—技术—世界关系的结构平衡,并导致人与技术的双重异化。在多重关系中的技术的意向性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进入世界的指向性。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主旨就是要求从人与技术关系回到人与世界关系,其进路是通过调适技术的意向性来重建生态、友好和可持续的人与世界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社会建构主义技术发明创造观
    吴红;
    2011, 32 (5):  388-393.  DOI: -
    摘要 ( 262 )   HTML   PDF(180KB) ( 616 )  
    发明创造是技术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部分,技术研究者对于发明创造的研究从没有间断,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技术发明创造观。社会建构主义技术发明创造观有两个理论来源:早期的发明社会学和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从发明的结构、发明的社会经济形成和发明的主体特征三个角度分析发明思想的产生,揭示发明思想如何在社会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被建构并最终形成人工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的沦丧与拯救——鲍尔格曼设备范式与焦点物思想探析
    顾世春;文成伟;
    2011, 32 (5):  394-397.  DOI: -
    摘要 ( 353 )   HTML   PDF(128KB) ( 782 )  
    以物为切入点和视角,分析与展现了鲍尔格曼设备范式与焦点物思想。鲍尔格曼在继承和发展海德格尔技术和物思想的基础上,认为物是生活世界的聚集和展示,它会聚了一个有机世界,人在参与过程中体认这个世界;指出在现代由于设备范式的生成,物被割裂为手段和目的,丧失其原有的深刻性和完整性,沦丧为设备,从而妨碍人对生活世界全面而深刻地体认;倡导围绕焦点物构建焦点实践,克服设备范式,拯救物,使人对生活世界全面而深刻地体认重新得以实现。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深化了对鲍尔格曼设备范式与焦点物思想的认识,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鲍尔格曼设备范式与焦点物思想及其技术哲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货币政策的产业非对称效应——基于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
    杨达;
    2011, 32 (5):  398-403.  DOI: -
    摘要 ( 411 )   HTML   PDF(250KB) ( 885 )  
    在相机抉择思想指导下的货币政策,不仅对宏观经济总量波动具有调控作用,而且对不同产业的经济增长产生非对称的影响。通过建立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取消对模型内不同方程赋予相同门限值的约束、利用历史数据和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实证检验出我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产业非对称效应,为货币政策的产业结构调控功能提供了经验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货币政策在总量调节基础上对不同产业实施差别调控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团购消费者购买选择行为偏好及其实证研究——以餐饮类团购为例
    宁连举;张莹莹;
    2011, 32 (5):  404-409+415.  DOI: -
    摘要 ( 290 )   HTML   PDF(213KB) ( 2334 )  
    运用联合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团购中对消费者购买选择行为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消费群体在网络团购时最关注的是团购价格,其次依次为餐饮种类、到达所需时间、有效期限和折扣;女性消费者主要依据产品的团购价格作团购决定,偏好于低价格、低折扣;而男性消费者主要依据餐饮种类作团购决定,并且不仅仅看重价格,还会综合考量其他因素。同时,对团购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团购网站和商家设计团购产品,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了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纪明辉;吴伟;
    2011, 32 (5):  410-415.  DOI: -
    摘要 ( 307 )   HTML   PDF(181KB) ( 935 )  
    通过考察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发现,东北三省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其他区域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全国来看,东北三省金融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均排名靠后,分析深层次原因:东北地区在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和制度环境方面都存在制约因素。东北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加快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市场化进程,丰富金融市场主体,改善信用环境,加强金融法治环境建设,从而构建良性发展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
    张奇林;赵青;
    2011, 32 (5):  416-420+425.  DOI: -
    摘要 ( 468 )   HTML   PDF(493KB) ( 4205 )  
    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优点应运而生,并代表了中国养老方式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与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共同构建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分析我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责任分担的价值理念,多层次发展、配套性支持的设计原则,以及整合资源、拓宽筹资渠道等方面,提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理视阈中的公共性
    高进;李兆友;
    2011, 32 (5):  421-425.  DOI: -
    摘要 ( 247 )   HTML   PDF(154KB) ( 867 )  
    在治理的视阈中,政府、市场和市民社会都蕴涵着一定的公共性,公共性具有特定的语境和含义。公共性是国家、市场与市民社会合作的基础及联系的纽带。同时,公共性的价值目标在国家、市场与市民社会的治理中得以实现。治理的公共性以公共利益为起点,以公共领域为场域,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治理的特定活动中,公共性产生于公共领域,同时,公共领域为公共性的实现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由此,公共性表现为系统共生、协同共治和持续共享的特质,实现善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居民住房偏好的结构——以辽宁省为例
    王学工;林良池;张楠;
    2011, 32 (5):  426-431.  DOI: -
    摘要 ( 316 )   HTML   PDF(179KB) ( 946 )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住房偏好的内涵与结构出发设计问卷,对辽宁省1199个城市家庭的住房偏好因素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构建住房偏好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市民不同购房用途偏好对其住房属性偏好的影响以及住房属性偏好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住房消费用途偏好对房屋自身情况偏好的作用最强,人文与自然环境次之;住房投资用途偏好对人文与自然环境偏好、物业偏好和地理位置偏好的作用程度不如住房消费用途偏好强烈。因此,建议通过准确定位楼盘的目标客户、重视物业和地理位置来开发满足市民住房偏好的住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
    丛立先;张潇潇;
    2011, 32 (5):  432-437.  DOI: -
    摘要 ( 322 )   HTML   PDF(179KB) ( 1099 )  
    传统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管辖问题,因为地域性特点的存在而便于解决;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则因为地域性的特征受到挑战而变得非常复杂。对于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来说,无论是特殊地域管辖还是一般地域管辖,抑或协议管辖和专属管辖,已不宜一刀切地只适用其中的某一种。知识产权的种类较多,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的情况更是错综复杂。因此,首先应将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种类细化,然后在每个种类下分别规定与其相适应的侵权管辖规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制度争议问题再探讨——以相关司法解释为起点
    陈晓林;
    2011, 32 (5):  438-443.  DOI: -
    摘要 ( 206 )   HTML   PDF(178KB) ( 903 )  
    我国现行《物权法》中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制度未以该物权的内在规定性和我国实际为基础,照搬他国准则去规制区分所有权人的权利与义务。这一重大缺陷使该制度无法对相关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判断,反而引发新的纠纷。故必须理性地对现行《物权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予以甄别,以公平不同主体间的权利为理念,科学规范共有部分及其范围;重新定位车位、车库的归属;明确区分所有权人对专用使用权的权利,避免其利益受侵害,以满足我国实际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九一八前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的对日方针——以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为例
    王惠宇;
    2011, 32 (5):  444-448.  DOI: -
    摘要 ( 343 )   HTML   PDF(152KB) ( 756 )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发生的两起严重的国际事件,在由两事件引起的中日交涉中,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隐忍退让、力避冲突的方针。张学良之所以采取如此方针,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内争未消的局面及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张学良本人对日本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判断造成。这一方针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加速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力避冲突"最终也发展成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抵抗主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学良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
    王海晨;张晓丹;
    2011, 32 (5):  449-454.  DOI: -
    摘要 ( 272 )   HTML   PDF(178KB) ( 1025 )  
    张学良研究在民国人物研究领域成果是较为丰硕的,但检讨以往研究就会发现,和其他民国人物研究一样也存在着"简单化"、"脸谱化"倾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从学术上分析,研究视角的狭窄、研究取向的单一恐怕是最为主要的。为丰富张学良研究,人性视角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在以往偏重于政治、宏观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调整研究主体姿态,从人所具有的自我性、历史性、总体性和主体性中把握人物的复杂性,并以"考古"的精神,走进人物的心灵,去发现构成"宏观"的微观、托起"崇高"的平凡、支配政治性的人性。如真能做到这样,无疑有助于研究的深化,或许能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研究指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以身-心关系论
    支运波;
    2011, 32 (5):  455-459+465.  DOI: -
    摘要 ( 323 )   HTML   PDF(182KB) ( 811 )  
    生态美学的学科史可上溯到自然美,其生态中心主义观、突破二元论以及认为现象即为美的思想可从杜威和梅洛-庞蒂那里找到理论根据。杜威的自然经验主义以及倡导的公民环境主义等具有生态审美特征,而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旨在寻求身体在世界(环境)中安置的努力则使生态学获得了现象学的支撑。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范式,也须要批判性地加以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凯尔纳媒体文化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周才庶;
    2011, 32 (5):  460-465.  DOI: -
    摘要 ( 318 )   HTML   PDF(178KB) ( 1313 )  
    面对复杂的媒体现象,凯尔纳倡导多元的文化观念,考察有关阶级、性别、性、族群等现象,审视荧幕形象如何建立、主流群体如何操控媒体、亚文化群体如何抵制主导意识形态等。凯尔纳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阐释学等批评角度结合起来,对具体的媒体文化文本采取多重视角的研究。媒体文化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广阔构架中,凯尔纳采取政治经济学、文本分析、受众分析三种角度的分析模式对媒体文化加以解析。凯尔纳的文化研究摆脱了单一的专制做法,适应了后现代的差异性,为我们审视当代媒体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部认真的社会喜剧——王尔德在《认真的重要》中对传统的颠覆与重建
    曲彬;尹丹;
    2011, 32 (5):  466-470.  DOI: -
    摘要 ( 347 )   HTML   PDF(166KB) ( 1023 )  
    王尔德在《认真的重要》中依据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构筑了一个浪荡子的世界。剧中人物追求风雅、享受生活、谈吐机智诙谐,在充分诠释唯美主义思想的同时,用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犀利地讽刺了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这其实是王尔德寻找存在感、重建自我的过程,以此来颠覆那个庸俗虚伪、使人们感到精神空虚和无根感的维多利亚时代。王尔德更于剧中寄予了对建立理想社会秩序的渴望,体现出作家寻求人性的自由解放、追求人类福祉的人文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