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层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的基本类型与生成逻辑——基于注意力分配理论的多案例考察
    张玉强, 董 琳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1): 99-10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1.011
    摘要518)   HTML3)    PDF(pc) (1003KB)(311)    收藏
    在多任务、多目标治理情境下,基层政府环境政策总体上呈现“调适性执行”的特征。基于注意力分配理论,构建起“组织使命—环境认同”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对基层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类型及内在逻辑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组织使命与环境认同双重维度的叠加组合形塑出互益型、选择型、倡议型和渐进型四种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执行类型,以调适性、灵活性的适应性治理策略应对上级要求和民众诉求的双重压力。注意力超载下的组织使命逻辑以双轨机制和身份调适机制应对任务压力,环保达标竞赛中的环境认同逻辑则以本土话语机制和主体关联机制构建政策共同体以回应民众诉求,二者共同构成基层环境政策“调适性执行”的生成逻辑。这一发现在理论上为基层环境政策执行提供了新视角,也展现了基层政府在组织使命和环境认同之间策略性执行环境政策的丰富图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幸福导向的冲动购买对消费者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杨丛丛, 李雪欣, 张 楠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1): 76-8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1.009
    摘要514)   HTML17)    PDF(pc) (1145KB)(234)    收藏
    冲动购买对消费者幸福感的影响日趋重要。聚焦于购买情境下的消费者幸福感,基于幸福导向视角,通过三个实验验证了冲动购买对消费者幸福感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无冲动购买,冲动购买会给享乐主义幸福导向者带来更高的消费者幸福感,给实现主义幸福导向者带来更低的消费者幸福感;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幸福导向和冲动购买对消费者幸福感的交互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消费者在回忆过去远距离的远视选择时,对于两种幸福导向者而言,相比无冲动购买,冲动购买均会给他们带来较高的消费者幸福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兼容抑或分歧:柏拉图宇宙生成论与现代宇宙大爆炸模型
    赵 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1): 26-3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1.004
    摘要491)   HTML8)    PDF(pc) (971KB)(29)    收藏
    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系统地描绘宇宙生成的图景,匠神在空间和元素痕迹的基础上,以理念为原型制作宇宙。宇宙包含由运动天体构成的月上界,以及由可朽生命体等物质实体构成的月下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是否可在现代焕发新的生命力?现代解释者认为,由于柏拉图对宇宙生成的描述以公理系统为理论基础,所以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与现代大爆炸模型密切相关。从公理系统的视角可见,虽然两者皆以生成与数学的公理系统为基础,但在公理系统的动力因上不一致,并且作为公理系统存在论基础的时空与粒子也存在分歧。因此,应辩证看待现代解释者的论证方案,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与现代宇宙大爆炸模型有兼容之处,但不可忽视两者的本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平台资本主义的技术哲学透视
    王 娜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1-1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2
    摘要482)   HTML    PDF(pc) (948KB)(705)    收藏
    基于网络与数字技术兴起的平台资本主义,深刻变革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和剩余价值谋得方式,使资本逻辑及其规训机制全面嵌入平台技术之中。作为持续生成的技术聚合,平台内嵌并指涉社会关系,塑造着整个社会的劳动过程、消费方式和政治选择。数字技术资本与算法技术权力构成平台资本主义社会操控的新向度,使人的生命活动变得可见、可算、可控。资本与技术的多维耦合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植入价值创造和资本增殖体系,零工、无酬劳动者与新无产阶级构成平台资本主义时代工人的生存样态。超越平台资本主义,意味着将资本逻辑从平台技术意向结构中去除,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平台治理共同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空间营造:城市老旧社区情感治理何以有效?——以成都市下涧漕社区为例
    陈朝兵, 易闻庆子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1): 88-9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1.010
    摘要470)   HTML2)    PDF(pc) (1064KB)(28)    收藏
    现阶段城市老旧社区情感治理正面临多重困境与挑战。以空间营造为解释视角,构建了空间营造作用城市老旧社区情感治理的分析框架,并借助成都市下涧漕社区个案进行阐释说明。研究发现,空间营造作用城市老旧社区情感治理的机制包括:空间营造活动由发起者、辅助者和接收者多元主体协作完成,经过空间规划、空间生产和空间赋能三个阶段,产生了物理性空间、政治性空间、服务性空间和文化性空间。其中,物理性空间通过塑造社区符号、政治性空间通过发起集体行动、服务性空间通过联动内外资源、文化性空间通过积累社会资本,共同干预社区居民获得感、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再生产过程,整体改善和增强城市老旧社区居民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联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数智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重塑路径
    罗江华, 沈 菊, 李宏展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37-142.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14
    摘要470)   HTML    PDF(pc) (930KB)(1528)    收藏
    主体性是个体自主意识和能动性的彰显,是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的基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对主体性确立的诉求尤为强烈,但数智技术的工具理性逻辑,却有将他们的存在方式同质化和规训化的风险。基于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对主体性塑造的阐释,从“技术反思—自我生成—身份建构”三个向度系统分析,数智时代大学生主体性面临生命意义的遮蔽、在场性体验的悬置、人际建构的隔膜等多重困境。针对大学生主体性危机,高校应通过强调虚实融通,构建数智教育新生态;强化个体正念,涵育大学生数智素养;倡导具身型教学,培育主体间交往理性,以重塑大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从“合乎道德设计”走向“出于道德设计” ——人工智能道德设计的路径转换
    汪姿君, 陈多闻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1): 34-4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1.005
    摘要465)   HTML5)    PDF(pc) (1117KB)(33)    收藏
    人工智能道德设计是机器伦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该议题可基于道德归属视角,划分为两种研究路径:“合乎道德设计”和“出于道德设计”。其中,前者以嵌入人类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等为目标,然而它所产生的终究是“属人”的道德,同时还会陷入本体论困境、认识论困境和价值论困境之中。后者以嵌入道德根基为目标,它能促进“属AI”的道德生成。二者相比,“出于道德设计”更具优势。在实践上,它能超越合乎道德设计所面临的三重困境,并与“合乎道德设计”形成内生道德与外入道德的互补,共同预防AI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在理论上,它能推动道德哲学研究,促进人在道德层面的自我体认,增强对道德规范性来源的把握,进而指引并预测人工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收入不平衡、共享发展与居民幸福感
    陈福中, 蒋国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1): 41-52.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1.006
    摘要435)   HTML14)    PDF(pc) (1085KB)(54)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收入不平衡和共享发展程度较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收入不平衡、共享发展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收入不平衡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并且共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调节效应,使得共享发展程度较高的群体对收入不平衡更加包容,而且更易发挥收入不平衡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社会保障支出等政策也有助于提升居民幸福感对收入不平衡的包容度。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实施有效举措降低收入不平衡、多措并举提升共享发展水平并着力落实扶贫类和保障类政策,进一步提升居民家庭的幸福感,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正当程序视角下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挑战与重塑
    洪 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11-12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11
    摘要431)   HTML    PDF(pc) (998KB)(732)    收藏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是智慧司法建设的重点工程,但在正当程序视角下可发现其应用带来了多重挑战,如自动化决策架空程序参与原则,歧视性决策有违程序中立原则等。事实上,以上挑战不仅源于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更深层的原因是传统程序正义理论未将数字空间纳入诉讼场域,忽略对技术研发者的规制以及程序公开未延至可解释的时代局限。程序正义范畴下的技术性程序正义与传统程序正义均以尊严理论和司法公信力理论为根基,且前者在适用场域、规制对象、构成要素等方面可补足后者的时代局限,亟须“补充性”引入。技术性程序正义理论用于司法量刑场景时,其要素包括第一层的“以人为本”原则以及第二层的量刑系统的合规性义务和利害关系人的程序性权利。在此指导下,应当增设程序选择制度,明确算法披露制度,健全鉴定制度和专家辅助人制度以及确立智能问责制度,并拓展协同研发机制、算法备案机制、算法听证机制和司法培训机制作为联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差序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新逻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菜腔”的保护为例
    杨 斌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1): 108-11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1.012
    摘要419)   HTML3)    PDF(pc) (1020KB)(36)    收藏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大举措,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既有的科层治理和自主治理两种理论建构不能完全解释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转向。通过将社会治理共同体置于社会治理的理论谱系,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场景的个案研究表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在实践中塑造了“差序治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新逻辑,其运作机制表现为分级重塑的价值机制、分层整合的组织机制、分类激励的互动机制。“差序治理”在治理的价值、结构、过程与资源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是中国现阶段独特的文化背景、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所孕育的基层社会治理复合形态。这一发现为理解基层社会治理开辟了新的视角,也增进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认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创新环境如何驱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基于fsQCA方法的联动效应研究
    李钺霆, 高 煜, 何 苗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54-6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6
    摘要387)   HTML    PDF(pc) (1035KB)(545)    收藏
    激励“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是补链强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创新环境是孕育创新的关键性外部条件。以我国31个省的“专精特新”企业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和NCA结合的方法,探讨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力素质、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等创新环境因素对“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联动效应。研究发现: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实现“专精特新”企业高水平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存在三类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路径,即市场—金融双轮驱动型、基础设施—市场双轮驱动型以及市场—人才—创业三边协同型;在一定条件下,创新基础设施与金融环境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合作绩效视角的地方政府跨部门合作管理流程研究
    包国宪, 曹传健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3): 69-7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3.008
    摘要379)   HTML6)    PDF(pc) (750KB)(574)    收藏

    跨部门合作的管理流程是影响合作绩效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多关注特定管理流程,但缺乏对管理过程整合性的分析。采用质性元分析法对中国跨部门合作的20篇案例研究文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情境下的跨部门合作管理由六个基本流程组成:合作计划、合作组织结构设置、合作驱动力、合作协调机制、合作控制机制和组织学习。组织结构设置通过政治管理、横向管理过程和构建驱动力实现组织结构功能,并通过管理流程的学习机制提升整体适应性。跨部门合作通过四种管理机制的良好运行实现合作绩效最大化,进而达成治理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黄群慧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1
    摘要368)   HTML    PDF(pc) (2697KB)(1012)    收藏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变“三重锈带”为“四新突破”——东北“加力振兴论”探讨
    常修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1): 10-1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1.002
    摘要365)   HTML10)    PDF(pc) (965KB)(38)    收藏
    在2020年出版的《中国东北转型通论》基础上,针对原提出的“三重锈带”,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东北“加力振兴论”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变“三重锈带”为“四新突破”的主张。其要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加力振兴首先往体制上“加”——切实推进东北体制的“基因再造”,真正构建起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针对“结构锈带”,建议以“四拓”(即 “拓需”“拓数”“拓区”“拓绿”)为基本思路, 着力开拓创新四方面经济结构;加力振兴往开放上“加力”——以“向北开放”为契机,把东北打造成国家“对外开放的新前沿”;针对“文明方式锈带”,以培育新时代文明为战略取向,在东北切实促进中外文明包容与交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财政环保支出赋能绿色技术进步的机制研究——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
    刘 敏, 刘伟江, 刘海英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1): 53-6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1.007
    摘要363)   HTML4)    PDF(pc) (1010KB)(31)    收藏
    基于中国2007—2020年地级市数据,探究了财政环保支出能否赋能绿色技术进步,通过何种机制进行传导,以及其呈现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环保支出能够显著推动绿色技术进步。由传导机制检验发现,财政环保支出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的中介效应,间接激励当地绿色技术进步。另外,传导机制存在非线性门槛特征。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财政环保支出对于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表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趋势。从异质性分析来看,财政环保支出显著赋能低层级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的绿色技术进步,且上述区域的传导机制成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洗钱犯罪与上游犯罪的量刑均衡研究
    安汇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02-11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10
    摘要360)   HTML    PDF(pc) (980KB)(1122)    收藏
    多数观点认为,洗钱犯罪量刑不宜高于上游犯罪,以避免“量刑倒挂”现象,但是,上游犯罪只是洗钱犯罪的事实性前提,洗钱犯罪不属于不可罚事后行为,刑罚裁量应着眼于责任刑与预防刑、兼顾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对比来看,一方面,基于法益侵害类型与法益侵害程度的独立性,洗钱犯罪的责任刑未必低于上游犯罪;另一方面,特殊预防必要性是针对犯罪人的个别化判断,加之一般预防视角下反洗钱刑事政策考量,洗钱犯罪的预防必要性未必低于上游犯罪,故“量刑倒挂”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司法实践中,检验洗钱犯罪与上游犯罪量刑均衡与否,不应局限于同一犯罪链条上关联犯罪的对比,还需要考察不同犯罪链条上同类犯罪的刑罚妥当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社会变迁何以揭示政策变迁“黑箱”?——基于技术转型多层次模型下倡议联盟框架的解释
    曲纵翔, 安 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77-8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8
    摘要349)   HTML    PDF(pc) (1434KB)(629)    收藏
    倡议联盟框架作为解释政策变迁的主流工具,打破了传统政策研究中的“铁三角”思维。然而,由技术推动的社会变迁作为促成政策变迁的重要因素却被长期忽视。这导致倡议联盟框架难以解释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且尚未明确政策产出至政策影响环节的运作机制。对此,基于技术转型的多层次模型对于解释政策变迁的“黑箱”状态具有显著优势。该过程以利基层、“社会—技术”体制、景观层为基础要素,表现为联盟信念与政策变迁需求形成、社会群体协调与政策形态松动、社会变迁与政策间断、联盟重组与政策变迁完成几个阶段。以数字技术推动的社会与政策变迁验证了该思路的合理性,确认并厘清了社会变迁对政策变迁具有的显著推动作用及其实现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地理溢出效应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动态协调发展分析
    丁志国, 田 雨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26-3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4
    摘要349)   HTML    PDF(pc) (1987KB)(366)    收藏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内部动态协调发展状态,同时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讨论其演变规律与时空差异,并基于SDM模型考察关键因素对其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14—2021年中国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动态协调发展水平基本表现为逐年提高,且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具体体现为东部地区的领先与西部地区的滞后;各省份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动态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在各经济分区内部具有负向地理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传统金融实力与区域创新能力均会对其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乡村振兴中精英俘获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破解——基于鄂东C村的个案研究
    允春喜, 王 飒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66-7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7
    摘要338)   HTML    PDF(pc) (1416KB)(1032)    收藏
    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效应使信息和资源第一时间总是被少部分精英截取并俘获。制度惯性形成并强化了乡村社会对于精英治理的偏好,乡村精英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从外界获取动力支持并进行网络化传递,而村庄内部信息传播的差序格局导致村民政治冷漠进而引起瞄准偏差的再一次加剧,原子化村民的礼让求稳和变相默许的宽容忍耐则给精英俘获提供了心理空间。在规避精英俘获的同时也应该避免陷入另一端的平民俘获,应该通过塑造有担当能作为的正向精英文化、提升村民政治效能感和参与质量、强化契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外在制度供给、加强党建引领激发村庄凝聚政治共识,从而从根本上缓解精英俘获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科林格里奇“技术的社会控制”两难命题忽视了什么?
    朱政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8-2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3
    摘要338)   HTML    PDF(pc) (974KB)(746)    收藏
    作为诠释技术失控成因的经典理论,科林格里奇两难命题已被技术评估界争论四十余年。既往研究主要在该命题的框架内权衡细节,极少意识到:科林格里奇由于将西方经济结构预设为无须反思的逻辑前提,只能悬浮在器物属性层面抽象推绎前馈、反馈控制之难,忽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嵌入其中的技术施加了决定性反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带不可调和的公私矛盾,会反复助推有公害却能谋私利的技术涌现并无序蔓延。根治科林格里奇两难命题的策略不是烦琐雕琢设计指标,而是限制资本:在前馈控制环节普及创客教育,改造科斯产权定理,在反馈控制环节依据反垄断法,横向/纵向拆分滥用市场支配权的在位公司,激活垂直创新以摒除技术痼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