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探寻后现代视野下的波普尔哲学
    洪晓楠;王丽丽;
    2011, 13 (2):  95-100.  DOI: -
    摘要 ( 235 )   HTML   PDF(1277KB) ( 648 )  
    对波普尔哲学的后现代性挖掘,是在后现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前提下,以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经历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后现代的转向为着眼点,运用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循环"的方法整体把握他的理论体系,以检视出与后现代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波普尔的哲学体系中能够得到体现,只是体现程度有所不同,更确切地说体现为秉承真理客观性并追求真理,以及对形而上学提出限定性反驳的一种调和的反对本质主义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该”和规范的逻辑前提
    杨松;
    2011, 13 (2):  101-105+111.  DOI: -
    摘要 ( 282 )   HTML   PDF(183KB) ( 478 )  
    规范要得以存在,必须具备两个逻辑前提:存在各种选项可供人们选择和人们在选择的时候具有自由意志。在此逻辑前提下,人们在自己自由可控的范围内,确定可供选择的选项是什么,并通过对各种选项的比较,从中甄别出何者为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要求的选项,从而通过指明应然性规范以引导人们必须选择某一特定的行为。因此,"应该"所体现出来的规范,是在人们面临的选项多样化、选择可自由化的逻辑前提下,引导人们选择所有选项中的最优者,并限制人们依凭自己的自由意志随意作出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问题对话”到“方法转向”——“李约瑟难题”研究进路分析
    马会端;黄青锋;
    2011, 13 (2):  106-111.  DOI: -
    摘要 ( 269 )   HTML   PDF(1353KB) ( 787 )  
    由于其理论视野的宏大性以及所表述内容的启发性,"李约瑟难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激烈论争。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该论题表述何以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及角度各异的解答,该论题的最终旨趣应当在问题自身还是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追问;该问题是限定在本体论的阐述上,还是基于问题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方法论研究去追寻问题带给人们的认识价值。通过对中国近二十年在该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历程的回顾以及研究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阐述了该问题表述所蕴涵的确定与不确定相统一的本质,进而探讨其研究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以及该研究转向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历史意识的技术创新
    陈玉林;尹恩忠;
    2011, 13 (2):  112-117.  DOI: -
    摘要 ( 237 )   HTML   PDF(1061KB) ( 424 )  
    以历史意识为分析工具,通过对技术概念的话语分析,考察了技术历史意识的变迁谱系。从文化实践视角扩展了技术过程论和技术系统论,拓展了"技术创新"的含义,即用历史过程的观念取代了技术的静态理解,用文化实践概念强调了技术创新过程的异质性和偶然性,也凸显了各行动者的能动性,并阐明了技术实践的文化研究路径,从而论证了技术创新作为当代历史意识出现的必然性。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人们协商历史进程的话语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化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模式动态演进研究——基于华为公司的案例分析
    李放;林汉川;刘扬;
    2011, 13 (2):  118-123.  DOI: -
    摘要 ( 281 )   HTML   PDF(1058KB) ( 1986 )  
    中国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企业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拥有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二是构建全球先进制造模式。运用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对华为公司构建面向全球价值网络的先进制造模式动态演进的路径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表明:华为公司的制造模式经过"以产品开发为龙头"、"集成产品开发的流程体系"、"价值链的模块化"、"全球价值网络的构建",即"点"、"线"、"面"、"网"四个阶段最后形成全球价值网络,并由此带来华为公司竞争优势的不断增强。在总结华为公司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模式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
    曹杨;王雪青;
    2011, 13 (2):  124-127+133.  DOI: -
    摘要 ( 260 )   HTML   PDF(579KB) ( 584 )  
    为了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根据复杂系统理论中耗散结构的四个形成条件,将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作为复杂系统设计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评价指标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了模型,计算了评价指标权重。应用该指标体系对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2008年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开发区创新能力得分逐年上升,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高;评价结果与该开发区科技兴区政策取得的效果相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与信息透明度——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朱雅琴;姚海鑫;
    2011, 13 (2):  128-133.  DOI: -
    摘要 ( 228 )   HTML   PDF(583KB) ( 773 )  
    信息透明度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研究热点。选择2007—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952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信息透明度的代理变量,采用单变量差异显著性检验和面板数据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独立董事比例、设立审计委员会与信息透明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信息透明度呈负相关,设立审计委员会与信息透明度呈正相关,但统计上均不显著。这表明我国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治理视野下中国政府间关系研究——欧盟“开放式协调法”的借鉴与思考
    谭羚雁;
    2011, 13 (2):  134-139.  DOI: -
    摘要 ( 276 )   HTML   PDF(1169KB) ( 850 )  
    中国单一制体制下,地方治理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发展仍困难重重,当前中国政府间关系的问题现状成为地方治理的最根本制约因素。中国政府间关系在单一制体制下主要呈现出纵向政府间关系的"相悖"与横向政府间关系的"分割"两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现状则根源于固有的政治传统和财政安排——职责同构与分税制,在两者的共同影响下,中国政府间关系变得复杂而问题又难以解决。"开放式协调法"作为欧盟社会的新型治理模式,其软性治理方式"政治命令的软化"和"政策学习的推动"在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治理实践中具有借鉴意义,其有效性也有待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孙中山女性参政观及其价值的现实考量
    李晓广;
    2011, 13 (2):  140-145.  DOI: -
    摘要 ( 293 )   HTML   PDF(185KB) ( 910 )  
    孙中山的女性参政观虽以不多的言论呈现,却内涵丰富,成为其民权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参政权是"天赋"女性的"人权";但平等参政权的获得需要"公意"的决断,因而不能寄希望于少数男性政治精英的力量;而且平等参政权的实现,又必须在女性具备参政所必须的文化、政治素养后方有可能。孙中山的女性参政观对于我们今天积极实践两性平等参政不无借鉴意义,但因其没能脱离时代背景和传统性别价值观的束缚,局限性也较为明显,故须批判地吸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份公司控制权集中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汪青松;
    2011, 13 (2):  146-150+156.  DOI: -
    摘要 ( 321 )   HTML   PDF(783KB) ( 563 )  
    股份公司控制权集中化趋势正在全球范围内上演,用以解释这种趋势产生原因的学说主要有法律质量决定说、政治力量决定说和综合因素决定说。股份公司控制权实现的主要路径包括普通股权型控制、杠杆股权型控制和契约代理型控制。控制股东的存在一方面可以作为股份公司内部监督的另一种替代性选择机制,因而有助于解决股份公司中因所有与控制分离所导致的传统代理问题;另一方面,控制股东在代表全体股东监控公司管理者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利用其支配地位肆意攫取控制权私利而引发新的代理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案例指导制度
    张娟;
    2011, 13 (2):  151-156.  DOI: -
    摘要 ( 232 )   HTML   PDF(1044KB) ( 944 )  
    2005年案例指导制度正式列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之中,以实现统一和灵活适用法律的功能。指导性案例和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实现统一法律适用职能的两种形式,但它们在效力和形式上都不同,指导性案例不具有强制力。指导性案例的形成和效力来源亦不同于英美法的判例,它是下级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由最高人民法院确认发布,下级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参照适用。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日益融合的趋势下,指导性案例结合了两大法系的可能优势,形成中国司法改革的制度创新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张学良高等教育思想中的人才观
    黄晓通;
    2011, 13 (2):  157-161.  DOI: -
    摘要 ( 318 )   HTML   PDF(690KB) ( 1241 )  
    张学良于1928年执政东北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坚信国家富强之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他多次捐出私产,倾力发展大学教育。在张学良主办大学教育、推动东北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完全体现出他吸引人才、厚待人才、重用人才之观念,他的努力最终使得东北大学这一地方大学在30年代初跻身中国一流大学的行列。分析张学良的人才观念,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以教育振兴东北的爱国爱乡情怀,并冀图对当今的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某种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
    黄岑;
    2011, 13 (2):  162-167.  DOI: -
    摘要 ( 256 )   HTML   PDF(184KB) ( 961 )  
    通识教育思想起源于柏拉图对于知识及教育本质的认识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美国现代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文理交叉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帮助学生获得宽厚全面的知识,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艺术素质培养作为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学生想象力及学术创造力的同时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美国高校已经形成科学合理的艺术素质培养制度,在入学资格、学生社团、行政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为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杰明视角下译者地位的重构
    金敬红;
    2011, 13 (2):  168-172.  DOI: -
    摘要 ( 250 )   HTML   PDF(1751KB) ( 1176 )  
    翻译中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译者处于文化的边缘地位。本杰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纯语言"观,"纯语言"观解构了翻译的"忠实"神话,重构了译者的地位。德曼和德里达对《译者的任务》作过不同的阐释,德曼的解释是:译者可以使原文"再生",译文的失败来自语言功能的失败;德里达揭示了译者是原文的"保护者"的观点。翻译是一个译者在不同时空下进行语言转换的行为,译者不是一个无助的完全被动的工具,译者不可能做到绝对地"忠实",译者的使命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体制的艺术——浅析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
    高树博;
    2011, 13 (2):  173-177.  DOI: -
    摘要 ( 565 )   HTML   PDF(848KB) ( 819 )  
    比格尔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揭示的两种方法为基础,从艺术体制角度对"艺术自律"这个范畴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他认为,艺术自律乃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范畴,其普遍有效性是动态地、历史地形成的。它属于观念性艺术体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唯美主义将艺术自律推到高峰,而先锋派艺术则试图通过推翻艺术体制来重新组织新的生活实践。实际上,比格尔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批判工具理性、商品拜物教、技术至上对现实生活的异化。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唯美主义和先锋派所拒绝的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资产阶级社会庸常的异化生活。悖谬的是:先锋派的艺术实践最终也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同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遭遇消费时代的尴尬——从消费景观看新世纪以来文学中的北京
    张惠苑;
    2011, 13 (2):  178-182+188.  DOI: -
    摘要 ( 230 )   HTML   PDF(187KB) ( 555 )  
    新世纪以来的城市文学都在遭遇消费时代的形塑和挤压。在消费景观下,考察城市文学中不同的城市所呈现的对这股潮流不同的接受样态,有利于完善和丰富城市文学中城市的形象。其中作为承载太多历史和传统的古老城市北京,面对消费时代所营造的物质丰盛、欲望膨胀的消费景观时,表现出的却是一种从内到外的尴尬。这种尴尬是城市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对消费时代冲击的排斥,是物质丰盛下的精神匮乏与个体认同的危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沉默的颠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的后殖民解读
    颜晓川;冯溢;
    2011, 13 (2):  183-188.  DOI: -
    摘要 ( 320 )   HTML   PDF(187KB) ( 728 )  
    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讲述了一个南非黑人在战争中不断逃离各种残暴势力的压迫和掌控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迈克尔·K的沉默是最显著的特征。通过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索沉默的意义,揭示了库切的叙事策略:保持殖民地他者的他者性,使得他者的沉默能够超越语言而存在,这样他就能够游走于语言的定义之外,也就逃离了通过语言暴力掌控人们思想的权力系统。他者的沉默是无声的语言,是抵抗和消解殖民话语的力量。最后迈克尔·K与大地融为一体昭示了人类获得自由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