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哲学研究
    “设计者谬误”与前反思自身觉知——论技术人工物道德化设计的身体现象学基础
    刘铮
    2021, 23 (3):  1-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01
    摘要 ( 351 )   HTML ( 28)   PDF(881KB) ( 536 )  
    维贝克的“技术道德化”理论以“劝导技术”和“助推技术”为其主要实践进路,通过对技术人工物的道德化设计,达成对身体行为的道德化引导。但维贝克把技术人工物道德功能的实现归结为技术意向性和技术设计,致使他无法解释产生“设计者谬误”的内在根源。通过身体的前反思自身觉知维度的引入,一方面可以把身体意向性看作是技术人工物道德化功能之实现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也能够找到导致“设计者谬误”出现的身体现象学根源。因而,基于身体现象学的技术设计进路不仅需要把对物的设计和对情境的设计结合起来,而且也要把对技术设计的反思和对技术使用的反思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德机器”的道德偏差与无人驾驶技术的伦理设计
    钱圆媛
    2021, 23 (3):  8-1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02
    摘要 ( 519 )   HTML ( 17)   PDF(899KB) ( 499 )  
    无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电车困境”的现实新讨论。其中,MIT的“道德机器”实验声称,通过收集公众的道德偏好,有望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道德算法问题。然而,该实验并不有助于无人驾驶技术的伦理设计,这部分源于试图抽象普遍地构建“电车困境”问题的方式,同时单靠一套自上而下的义务论或功利论去匹配数据结构和算法模拟,难以处理非线性、多因素、多冲突且情境敏感的现实道德问题。通过结合自下而上的机器学习与自上而下的符号推理,运用更相适配的联结主义网络与德性伦理学来发展具有诸良好特质或“德性”的无人汽车计算机系统,并与外部系统连接以达成整体系统的多功能融合,被认为是更有可能且更观照道德本性的无人驾驶伦理设计进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技术创新伦理何以可能
    曹康康
    2021, 23 (3):  16-2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03
    摘要 ( 292 )   HTML ( 8)   PDF(869KB) ( 266 )  
    绿色技术创新伦理研究有两种方向,即“在道德体系中关注绿色技术创新”与“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中关注道德”。其中,绿色技术创新伦理研究的科学性是这两大致思理路得以展开的前提性元问题,即“绿色技术创新伦理何以可能”。对这个伦理预设问题的回答,要立足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伦理属性”,即在其外部伦理支持与内在伦理倾向的双重根据上给予回应。在伦理支持上,绿色技术创新需要伦理秩序规范引导,需要伦理尺度评价判定,需要伦理智慧排忧解难;在伦理倾向上,绿色技术创新是伦理意向的特殊显现,是伦理运动的规模集结,是伦理精神的深度召唤,它们共同回答了绿色技术创新伦理研究的元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管理研究
    雾霾的区域性特征及空间关联关系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
    肖翠翠,周景博,郑晨昱
    2021, 23 (3):  22-2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04
    摘要 ( 307 )   HTML ( 9)   PDF(1516KB) ( 203 )  
    辽中南地区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要求的重点区域,以2016年辽中南城市群PM2.5日均浓度为雾霾污染测量指标,运用AR模型分析了雾霾的持续性特征,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ISM模型讨论了城市间雾霾污染的相互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辽中南城市间雾霾污染存在较强持续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方向为从北向南,以沈阳等城市为中心向周边溢出;城市群内一个城市雾霾浓度的提高,会对周边城市产生冲击。辽中南地区的联防联控应考虑城市之间雾霾污染的相互影响,合理设置雾霾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调整产业布局等手段,可以产生更有效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共创中其他用户行为表现对消费者创造力的影响
    张昊,吕逍林
    2021, 23 (3):  30-3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05
    摘要 ( 271 )   HTML ( 11)   PDF(5127KB) ( 523 )  
    消费者在参与价值共创过程中会参考其他用户的设计。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两个实验验证了价值共创过程中其他用户行为表现对参与共创消费者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低水平的用户表现,高水平的用户表现会显著提升参与共创消费者的创造力;消费者被高水平用户表现所激发的灵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且顾客开放性水平和顾客知识水平越高,高水平用户表现对参与共创消费者创造力的提升作用越显著优于低水平用户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费分期还款顺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价格吸引力和受操纵感的中介作用
    陆阳,王健,庄新田
    2021, 23 (3):  39-4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06
    摘要 ( 306 )   HTML ( 10)   PDF(1020KB) ( 442 )  
    针对消费者决策时未遵循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这一现象,设计了三种汽车消费分期并进行了满意度调查,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价格吸引力和受操纵感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Bootstrapping检验发现价格吸引力、受操纵感在还款顺序与购买意愿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价格吸引力对购买意愿有正面影响,受操纵感对购买意愿有负面影响。研究发现消费者决策非理性,不建议使用期望效用理论而应从心理原因入手解释消费者行为,研究结论为优化消费分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近年来西方平民政治基本内涵、特征及兴起
    徐峰
    2021, 23 (3):  48-54.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07
    摘要 ( 909 )   HTML ( 8)   PDF(872KB) ( 529 )  
    近年来,西方国家屡屡出现平民政治现象,政治精英与平民大众的平衡关系一定程度被打破,政治向平民化方向发展。平民政治是一种新政治现象,与精英政治相对应,它坚持平民立场,强调公众意志,以社会中下层平民参与为主,具有反建制、反精英、偏重利益动员等特征。平民政治的产生既反映了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内在缺陷,又是精英与平民矛盾冲突爆发的结果,还是西方社会和经济问题的集中反映,并受现代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催化。平民政治的兴起扩大了民众政治参与深度和广度,但也埋下政治民粹化的隐患,将对西方政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显著优势及其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
    康健
    2021, 23 (3):  55-6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08
    摘要 ( 297 )   HTML ( 5)   PDF(877KB) ( 287 )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我国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其制度优势、高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新时代发展与保障民生、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课题。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经历了探索、改革和成型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有”到“优”、从“生存”到“生活”、从“公共产品供给”到“人民需求满足”的转变,集中表现为高质量实现均等化的治理效能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显著优势。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还存在制度设计、制度执行与资源要素等方面的阻滞因素,要构建制度化、标准化、智慧化、协同化、过程化和注重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等工具理性的治理效能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WSR方法论的政府舆情治理评价研究
    杨洋洋,谢雪梅
    2021, 23 (3):  62-7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09
    摘要 ( 234 )   HTML ( 5)   PDF(983KB) ( 351 )  
    舆情治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受到外部经济条件、内部组织效能、软硬件资源、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融合WSR方法论与PSR模型,基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构建政府舆情治理评价状态分析框架,采用灰色关联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方法对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确定,得到我国31个省份的政府舆情治理评价的综合得分。研究发现:物理维度和人理维度是影响政府舆情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目前我国政府舆情治理的整体水平不高,各地区治理水平参差不齐,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政府应该构建资源、信息、人才共享机制,优化配置地区资源,构建政府舆情治理联动机制,提升政府组织效能,构建区域示范带动机制,提高政府舆情治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社区健康促进政策评价
    张晓杰,崔颖,杜泽
    2021, 23 (3):  71-7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10
    摘要 ( 277 )   HTML ( 8)   PDF(2129KB) ( 349 )  
    社区健康促进是国家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高社会疾控水平,实现全民健康的有效工具和必要手段。运用政策内容分析法,对1999—2019年国家出台的44份社区健康促进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分析,并基于政策工具分析框架阐析中国社区健康促进政策工具选择偏好。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社区健康促进政策制定主体多元且协同度高,政策位阶较低,政策年度发布数量总体平稳且呈增长态势,政策重点关注社区卫生服务与机构建设并注重发挥传统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社区健康促进政策工具选择方面,供给型政策工具使用过溢、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适当而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缺位,各类政策工具选择的内部结构也极其不均衡。因此,政府应完善顶层制度建设,提高社区健康促进政策位阶,同时实现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有效组合及各类政策工具选择的内部结构均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生物技术伦理的法律规制逻辑转换——从生物安全立法展开
    田亦尧,李欣冉
    2021, 23 (3):  80-8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11
    摘要 ( 300 )   HTML ( 5)   PDF(889KB) ( 481 )  
    生物技术伦理的实现需要法律规制的保障,现行用以规制生物技术伦理的“命令—控制”型立法本身存在着私主体参与决策困难、命令手段的单一性、信息的不透明等固有问题,在风险社会之下诚难实现其预期效力。在对典型国家的立法形式、执法主体和规制方法三方面经验的考察基础上,从理论上构建以扩张规制主体、变革规制工具、增进规制功能为内容的生物技术伦理善治逻辑成为必然,在制度层面,可以通过建立风险预防原则、广泛的多主体参与以及信息工具的使用等策略实现生物技术安全伦理原则的法律规制逻辑转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违法所得没收的理论反思与价值重塑——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中心展开
    金燚
    2021, 23 (3):  88-9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12
    摘要 ( 273 )   HTML ( 3)   PDF(898KB) ( 343 )  
    违法所得没收是一种建立在国家强制力基础之上的“准不当得利之衡平措施”。出于彻底剥夺不法财产的规范目的,违法所得包括直接所得、间接所得和其等值财产,由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于内在构造和刑事政策上的特殊性,违法所得的投资收益同样应当予以剥夺;违法所得没收的对象包括犯罪分子本人、共犯和第三人,共犯没收应立足于“基于共同处分权之连带没收”的立场,第三人没收应根据获利关联性区分第三人的类型和法律效果;为彻底铲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基础,同时兼顾人权保障的需求,应坚持总额没收和比例没收原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体评价视角下量的防卫过当的理论建构
    赵宗涛
    2021, 23 (3):  97-10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13
    摘要 ( 232 )   HTML ( 2)   PDF(873KB) ( 204 )  
    认为超过正当防卫时间界限的情形完全不能成立(量的)防卫过当的传统观点,会限缩《刑法》第20条第2款的适用范围。在防卫人实施了一连串反击行为的场合,应坚持整体评价防卫行为的原则。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出于连续的防卫意思实施的一体化防卫行为,明显超过防卫时间界限而造成重大损害的,构成量的防卫过当。量的防卫过当情形存在违法减少和责任减少的双重宽恕事由,具备防卫过当减免处罚的实质根据。基于我国刑法中防卫过当的特殊构造,只有后续行为单独造成重大损害时才成立量的防卫过当,其余情形则认定为正当防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研究
    基于学生画像分析的高校精准思政探索
    黄文林
    2021, 23 (3):  104-11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14
    摘要 ( 803 )   HTML ( 36)   PDF(978KB) ( 1571 )  
    依托教育大数据构建服务于高校精准思政工作的学生画像方法,提出了学生画像的数据资源内容、分级标签体系和模型建立方法。探索聚类分析方法、离群分析方法、关联分析方法在精准思政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大学生个性分析画像、精细化思政宣教画像、孤僻行为地图画像、大学生学业预警画像、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画像、网络成瘾矫正策略画像及其精准思政工作路径。总结精准思政工作模式的关键环节和技术伦理,提出了数据资源建设、深度画像开发、工作实践路径、思政技术伦理四点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学院学术治理规制的“失灵”与理性复归
    余利川
    2021, 23 (3):  112-11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15
    摘要 ( 241 )   HTML ( 8)   PDF(900KB) ( 165 )  
    学院学术治理规制是高校学术治理制度的底部支撑,更是推进大学学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与重要节点。实然层面,“双一流”建设高校学院学术治理显露出的章程同质化、“校—院”间学术权责界定不明、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边界交叉等“失灵”问题内嵌着利益趋避、路径惯性、被动应付的非理性逻辑。实现高校学院学术治理规制的理性复归,应激活学院学术治理规制的自主性,消解行政与学术集权的内在惯性,强化行政与学术权力竞争制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文学研究
    从形式、行为到事件:话语分析作为解构策略
    王文博
    2021, 23 (3):  120-12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1.03.016
    摘要 ( 312 )   HTML ( 10)   PDF(873KB) ( 424 )  
    20世纪对于语言的探讨,经历了形式语言学、行为语言学和事件语言学三个阶段,分别把语言作为语言符号、言语行为和话语事件。话语语言学将语言作为事件,突出了话语事件的独一性、异质性、或然性。米歇尔·福柯、芭芭拉·赫恩斯坦·史密斯、海登·怀特等人的解构实践依赖于挖掘话语事件背后的异质因素,凸显了话语分析作为解构策略和路径的潜能。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解构批评的方法和路径,在多重因素的复杂交互系统中分析事物,反对二分法和一元论,其具体的解构路径是经验路径,通过发掘一个总体性框架无法涵盖不能通约的边界案例形成了对其的解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