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哲学研究
    论视觉体验中的“虚拟在场”及其存在论意义
    索引,文成伟
    2022, 24 (3):  1-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01
    摘要 ( 501 )   HTML ( 21)   PDF(915KB) ( 563 )  
    在虚拟现实(VR)的视觉体验中,一方面,VR环境通过模拟“环绕光”向感知者显现的方式能影响感知者的自我在场知觉;另一方面,感知者视觉活动所具有的可逆性,能使其知觉到自身与VR环境之间的共在关系。这两方面的耦合共同促进了“虚拟在场”现象的形成。“虚拟在场”在现象学存在论的意义上表明人与数字化虚拟环境构成了一种肉身性的“交织”存在关系。这种存在关系意味着人在世存在的生存论结构能在虚拟维度得以延伸,以至于指向着可能的虚拟生存,而这种可能性已在“元宇宙”中初见端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认识论任务的澄清及其影响
    吴程程
    2022, 24 (3):  8-1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02
    摘要 ( 253 )   HTML ( 3)   PDF(889KB) ( 267 )  
    胡塞尔对认识问题的思考促成了其现象学的发展。通过对逻辑学概念的澄清,胡塞尔划分出了认识论的两个研究任务:解答认识活动的正当性问题以及认识可能性问题。通过对认识可能性问题的超越论回答,胡塞尔逐步提出了以悬搁为方法的现象学认识论。与当代认识论关于同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来看,胡塞尔的现象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活动一般规律的研究,当代认识论则是对我们的认识成果即知识问题的具体研究,这两种研究是一种本质上非常不同的研究,后者研究的正当性需要奠基在前者的研究之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蓝管秀锋,匡贤明
    2022, 24 (3):  14-2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03
    摘要 ( 432 )   HTML ( 16)   PDF(936KB) ( 230 )  
    基于创新扩散模型和信息甄别模型,引入市场规模、广告推广和居民流动性约束等因素,扩展了跨期消费的基准理论模型。同时,根据理论分析从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水平效应和结构效应两个角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可以放松居民的流动性约束提高居民消费需求;互联网金融不能通过发展享受消费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但可以利用信贷期限对居民消费层级产生间接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字普惠金融与可持续减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证据
    赫国胜,耿哲臣,蒲红霞
    2022, 24 (3):  22-3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04
    摘要 ( 302 )   HTML ( 6)   PDF(957KB) ( 212 )  
    基于“一带一路”沿线34个国家2010—2018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工具变量法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减贫的影响效应。在充分考虑内生性和结论稳健性的前提下,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减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减贫效应在国民收入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可持续减贫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数字金融网络建设、展开差异化布局和建立交流合作平台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贷配置与政府环保支出的环境效应——基于理论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
    贺俊,杨启明,刘庭
    2022, 24 (3):  32-4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05
    摘要 ( 169 )   HTML ( 7)   PDF(1010KB) ( 123 )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构建包含银行信贷配置结构、政府环保支出和环境污染的理论框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银行信贷配置倾向于民营企业会加剧环境污染,环保支出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空间计量检验,研究表明:省际环境污染及其影响因素间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信贷配置结构倾向于民营企业不利于环境污染改善,政府环保支出和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关系,与理论模型结果一致;引入交互项之后发现,信贷配置结构对于环境污染影响的边际效应与政府环保支出有关,两者呈非线性关系。加强民营企业环境污染监管,扩大政府环保支出以及区域协同环境治理对于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税收分成激励能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吗?
    邱国庆,杨志安,李静雯
    2022, 24 (3):  42-5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06
    摘要 ( 221 )   HTML ( 4)   PDF(928KB) ( 191 )  
    为了回答税收分成激励是否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这一问题,基于2000—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税收分成激励对区域技术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全国层面考察发现,税收分成激励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分地区考察发现,税收分成激励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在东部地区,税收分成激励会显著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在中部地区,税收分成激励会抑制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这与全国层面估计结果保持一致;在西部地区,税收分成激励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为此,应培育地方主体性税种、落实税收分成法定原则、采取差异化税收分成模式以及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助力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有序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公务消费预算信息公开能否有效助力支出增长控制?——基于地方政府公开数据的经验研究
    李学
    2022, 24 (3):  51-6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07
    摘要 ( 167 )   HTML ( 2)   PDF(2343KB) ( 90 )  
    作为“善治”的重要政策工具,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的透明度建设,旨在减少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责任机制,从而提升公共政策的治理效能。然而,近期部分西方学者借助经验数据,否认其社会价值。以1221个地方政府的经验数据,基于制度建构的理论视角,检验了公务消费预算信息公开的治理绩效。研究发现:公务消费信息公开制度有助于控制公务消费支出增长;公众的知情权意识和官员的晋升激励可以有效助力公务消费预算信息公开的治理绩效。为提升公务消费预算信息公开的制度绩效,必须深刻认识其制度建构特质,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的数据质量意识,提升公众问责机制建设水平,将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执行机制之中,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意愿到行动:互联网使用有助于增进中年群体的志愿服务参与吗?
    郝龙
    2022, 24 (3):  61-7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08
    摘要 ( 195 )   HTML ( 2)   PDF(954KB) ( 189 )  
    互联网被寄予了增进中年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的重要期望,然而实际情况是否果真如此?在自愿主义的解释框架下,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2017)数据的分析显示,作为一种整体行为的互联网使用及其具体的信息型使用行为,既能够有效激发中年群体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也有助于增进其志愿服务参与行为。而社交型使用行为的积极作用只出现在参与行为层面,娱乐型使用行为预期中的抑制作用则未得到证实。以上结果说明,互联网实际的确扮演着一种“助推器”角色,能够在意识、信息、机会、资源和关系等多个维度上对中年群体的志愿服务参与起到赋权增能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活方式的参与:一个理解参与式治理有效运转的分析视角
    包涵川,熊珂
    2022, 24 (3):  71-7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09
    摘要 ( 184 )   HTML ( 2)   PDF(946KB) ( 216 )  
    基层治理经常面临民众参与缺乏主动性、广泛性和长期性问题。以日常生活与治理领域的关系为理论基础,“基于生活方式的参与”的视角认为,民众将参与公共事务作为自身生活方式的状态,能够使参与式治理有效运转起来。通过对某社区居民骑行队以健身的方式实现有效参与公共事务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生活领域的自发性能够培育民众的参与动机,实现自觉参与;生活领域的互动性能够拓展民众参与网络,实现普遍参与;生活领域的循环性能够形成民众的参与惯习,实现长期参与。通过赋予行动资源和提供权威认可的途径,有效的参与进一步改善了民众生活,推动良性循环的形成。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政治与生活二分法话语在中国治理场景的适用程度,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群众路线传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的政策变迁与启示——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分析
    高鹏,杨翠迎
    2022, 24 (3):  78-8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0
    摘要 ( 136 )   HTML ( 4)   PDF(1077KB) ( 220 )  
    借助倡议联盟框架理论对家庭医生制度从形成初期至今的政策文本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政策子系统内的联盟构成、信念体系、政策学习及政策论坛等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家庭医生制度在建立和发展中涉及多个主体,而政策的变迁引发了不同的信仰体系与倡议联盟的对立,阻碍家庭医生作用的发挥,而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变迁,矛盾的逐步加剧诱发了“签而不约”的现象。家庭医生制度应当建立家庭医生与患者的“契约式”信任关系,明确家庭医生与患者的利益诉求,协同各部门实现良性互动并完善制度性衔接,重视政策学习与政策论坛的作用,从而实现家庭医生制度设计与目标实现的动态结合,切实提高家庭医生制度的效果,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责任观视域下社区共治实践逻辑与创新路径探析
    姜怀智,蔡小慎
    2022, 24 (3):  87-9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1
    摘要 ( 158 )   HTML ( 3)   PDF(1063KB) ( 400 )  
    随着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社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单元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共治过程中存在着多元主体间责任取向不同、治理责任模糊、利益诉求冲突等现实问题,影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效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责任观,探讨其在新时代指导社区共治的适用性和实践逻辑,通过对社区共治实践核心任务、多元主体间责任关系以及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社区共治实践机制进行分析,从凝聚价值共识、引导共治主体自觉履责、健全约束机制三个方向探索社区共治创新路径,从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论行政立法的危机应对功能
    聂清雨
    2022, 24 (3):  94-10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2
    摘要 ( 187 )   HTML ( 4)   PDF(930KB) ( 381 )  
    无论西方历史上在战争和经济危机中对行政立法的典型应用,还是中国对两次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都表明行政立法是法治国家应对危机的有效工具。行政立法的危机应对功能是通过权力的结构性调整实现的,即由现代法治国家中立法和行政的权力分工原则,转向权力的集中,从而形成“规范与决断合二为一”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行政立法在形式上对法律的悬置,以及在实质上对法律保留原则的突破。这种在危机中催生的行政立法,与宪制规范下为克服立法低效而形成的行政立法,在产生基础、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因此对两者的监督手段也应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动产买受人物权期待权的可执行性辨析
    钟嘉儿
    2022, 24 (3):  102-11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3
    摘要 ( 163 )   HTML ( 3)   PDF(937KB) ( 260 )  
    我国以德国期待权制度为蓝本制定的《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8条,认为买受人满足该条构成要件时享有取得不动产所有权的物权期待权,是具有独立交换价值的现时权利,应纳入买受人责任财产。买受人债权人可查封此种物权期待权,查封应遵循对不动产的查封方式,在买受人取得所有权后其自动转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查封,执行债权人基于查封就变价所得享有优先受偿权。自查封物权期待权起,禁止对物权期待权甚至不动产所有权为妨害性处分。买受人因此避免遭受出卖人继续处分不动产的风险,买受人债权人的求偿及其顺位利益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司法人工智能的可能空间、内在限度与前景展望
    王文玉
    2022, 24 (3):  111-11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4
    摘要 ( 192 )   HTML ( 4)   PDF(942KB) ( 342 )  
    与人类法官相比,司法人工智能在高效性、客观中立性、稳定性、可预测性以及保障同案同判目标的实现方面更具优势。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困境、价值挑战和法治难题,这就决定了司法人工智能并不能全面取代法官展开司法裁判。将简单案件和事务性工作交由司法人工智能处理,将疑难、复杂案件仍交由人类法官审理裁决则是一种更加积极和务实的人机共处方案。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当努力优化案例筛选、价值嵌入、算法公开和监督制度,加强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推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构合理的责任分配机制,以保障司法人工智能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科技创新中国化何以可能
    程海东,景丹
    2022, 24 (3):  120-12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5
    摘要 ( 198 )   HTML ( 1)   PDF(886KB) ( 332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一直处于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将外来的创新思想和理论应用于不断发展中的中国,形成了中国化的创新模式,这是科技创新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语境。从逻辑上讲,科技创新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分属具体领域与指导思想两个不同层次,二者之间是特指与泛指的辩证关系;从践行方式上看,科技创新中国化是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指导下,面对新时代的基本国情和世情,抓住历史机遇、以人民为中心、依靠各类专业人才、坚持独立自主的高质量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
    李铁英
    2022, 24 (3):  126-13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6
    摘要 ( 196 )   HTML ( 5)   PDF(886KB) ( 126 )  
    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是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的根本道路,更是中国生态智慧与生态方案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治理理论以及西方生态治理理论中的优秀成分为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建构条件。培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的生态治理理念、建立以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为突破口的生态治理体系、推动构建权责关系明确的多元化主体协同共治机制,是建构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逻辑的关键向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研究
    东北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机制设计研究
    边恕,刘译阳
    2022, 24 (3):  132-13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7
    摘要 ( 177 )   HTML ( 2)   PDF(955KB) ( 173 )  
    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共赢、文化融通、资源互补,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加快推进东北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拥有诸多驱动因素和有利基础,同时也存在系统谋划不强、创新缺乏内生动力、高校建设趋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等发展约束条件,需要通过强化治理机制、健全联动机制、深化整合机制等措施,推动东北地区政府力量、学术力量、企业力量有机协同,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创业教育内源力:实然表征、生成逻辑与机制构建
    魏泽,张学敏
    2022, 24 (3):  138-144.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8
    摘要 ( 176 )   HTML ( 1)   PDF(982KB) ( 409 )  
    内源力是思考和探讨高校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治理原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并非内源性的,而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的演进路径,高校创业教育面临外在压力过大与自身内源力不足的现实困境。高校创业教育内源力的生成源于需求力、教育力、资源力、制度力等多元力量的推进,而且相互作用和影响。构建激活学生内源力的“创”与“学”的需求内生促进机制和创业能力“实干”训练机制、激活教师内源力的“创”与“教”的激励机制和实践锻炼机制、激活高校管理人员内源力的“创”与“育”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协同联动的工作服务机制是高校创业教育寻求内生与发展的逻辑理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文艺术视域下的音乐审美教育——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考察
    杨馥嫚
    2022, 24 (3):  145-15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3.019
    摘要 ( 194 )   HTML ( 5)   PDF(5412KB) ( 257 )  
    技术力量日益宰制人类社会,使理工学科与人文学科逐渐离散,将培养出单向度片面化发展的人。作为人文艺术的音乐审美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思想方针为理论视域,以跨文化与跨学科为研究方法,以匹兹堡大学音乐艺术教育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历史性与人文性的课程体系,阐释其国际理解与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解析其在场性与体验性的教学模式,在文明互鉴中探索我国人文艺术教育“全面育人”的崭新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