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哲学研究
    道家哲学视域下的元宇宙思考:辩护、理念与准则
    赛子豪
    2023, 25 (4):  1-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1
    摘要 ( 276 )   HTML ( 16)   PDF(987KB) ( 289 )  
    本体论的虚假和价值论的虚无是元宇宙面临的两个本质性批评。道家哲学可以为元宇宙提供辩护、理念与准则。道家哲学认为元宇宙并不混淆真假,全身沉浸的元宇宙生活并不必然滑向精神虚无,元宇宙不存在所谓“原罪”。道家哲学自由幸福的精神之“游”可以为元宇宙提供理念引领:“鼓腹而游”坚持对现实宇宙利益的顺应与观照;“逍遥之游”保持对现实存在方式的距离与超越。道家哲学“无为”范畴下的“不敢”“不仁”“不宰”“不争”可以为元宇宙提供实践准则,规避元宇宙技术可能带来的安全、公平、自由、环境方面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恐惧的演变规律分析
    王斌,孔燕
    2023, 25 (4):  8-14.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2
    摘要 ( 250 )   HTML ( 13)   PDF(981KB) ( 232 )  
    现代技术恐惧自诞生以来,就依附于技术并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技术恐惧的演变是历时性过程、共时性形态的综合演变,结合技术的已知性与未知性、简单性与复杂性、存在性与实在性、显性与隐性等四组辩证关系分析,研究发现技术恐惧的演变规律是技术落后的已知恐惧朝向技术先进的未知恐惧演变,单项技术的一元恐惧朝向复合技术的多元恐惧演变,技术现象的实在性恐惧朝向技术体系的存在性恐惧演变,死亡技术的显性恐惧朝向生命技术的隐性恐惧演变。技术恐惧的规律性认知将有利于消解技术恐惧的负面效应,同时发挥技术恐惧的正面价值,真正促进技术服务于人的目的性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管理研究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基于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
    金春雨,徐悦悦
    2023, 25 (4):  15-2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3
    摘要 ( 332 )   HTML ( 9)   PDF(1978KB) ( 287 )  
    在扩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利用SV-TVP-FAVAR模型分析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调整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衰退时期,当引发原因为金融危机时,提高经济建设支出和卫生支出比重的结构优化方向更有效地促进经济恢复,而当引发原因为新冠疫情时,提高卫生支出和文教支出的比重更有效;在经济恢复时期,提高文教支出和卫生支出比重的结构优化方向对经济增长调控更有效;在经济平稳时期,提高经济建设支出和文教支出比重的结构优化方向对经济增长调控更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归属感、身份认同与农民工返乡意愿——基于CMDS数据的实证研究
    孙正林,张芷若,陈俊龙
    2023, 25 (4):  25-3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4
    摘要 ( 316 )   HTML ( 13)   PDF(1059KB) ( 532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人力资源不足,农民工返乡利于破解乡村用人难题。基于2018年CMDS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归属感对农民工返乡意愿的影响,检验了异质性效应,并考察了身份认同在城市归属感与农民工返乡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归属感对农民工返乡意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农民工返乡意愿还受到地区差异、年龄、健康状况、流动特征、家庭禀赋等各类因素的影响。从影响机制上看,身份认同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效应。基于此,应当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因地制宜地设计城乡相关制度安排,优化农民工资源的城乡配置,推动实现城乡融合新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对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机制
    张兰霞,崔婉莹,毛孟雨
    2023, 25 (4):  37-4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5
    摘要 ( 186 )   HTML ( 6)   PDF(1107KB) ( 426 )  
    依据工作—家庭资源模型,通过对两时点收集的305个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非适应性工作完美主义/非适应性家庭完美主义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感知(组织支持感知和家庭支持感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非适应性工作完美主义/非适应性家庭完美主义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在非适应性工作完美主义/非适应性家庭完美主义与员工主动变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知/家庭支持感知不仅调节了非适应性工作完美主义/非适应性家庭完美主义与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之间的负向关系,而且调节了工作—家庭冲突/家庭—工作冲突在非适应性工作完美主义/非适应性家庭完美主义与主动变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收入不平等、社会公平与主观幸福感
    张丽思,张紫薇
    2023, 25 (4):  48-5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6
    摘要 ( 588 )   HTML ( 27)   PDF(1051KB) ( 521 )  
    追求人民幸福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公平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不平等厌恶模型及机会不平等理论,构建了个人劳动力市场参与模型,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微观数据,探究了收入不平等、感知和实际公平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随感知公平的增加而增加,当基尼系数达到拐点以后,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消失,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负向影响随着感知公平的提高而降低;与实际公平较高的县区相比,在实际公平较低的县区,感知公平调节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能耦合协调与能源效率——基于数字与能源省份的对比分析
    余紫菱,马莉莉,任孟成
    2023, 25 (4):  59-6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7
    摘要 ( 232 )   HTML ( 3)   PDF(1051KB) ( 281 )  
    在数字系统深入发展和能源系统数字化转型的现实环境下,研究数能耦合协调指数和其对能源效率的直接、间接、非线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数能耦合协调对能源效率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其中,能源强省和数字强省数能耦合协调分别通过技术进步和能源替代对提高能源效率产生间接效应,且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数字强省数能耦合协调对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能源强省不具备。因而,应加快建设“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能耦合协调策略等,实现提升能源效率、建设能源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网络空间内容治理政策评价及其优化——基于PMC指数模型的分析
    周建青,张世政
    2023, 25 (4):  70-8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8
    摘要 ( 303 )   HTML ( 11)   PDF(3473KB) ( 350 )  
    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与稳定和谐的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需要相关的政策设计作出回应。基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以来颁布的网络空间内容治理政策,在论述政策表达逻辑的基础上,结合既有研究构建PMC指数模型,展开对网络空间内容治理政策的评价。研究发现:网络内容识别类政策较为匮乏,部分政策对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和社会监督方面的关注度较低,存在工具运用不合理、政策领域不全面、政策效力不足等问题;PMC指数与政策工具、政策领域、政策功能等具有强相关性,与政策性质和政策策略具有弱相关性等。应从提升政策效力、优化行政架构和创新政策工具应用等方面促进网络空间内容治理政策优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推进机制——基于全国26个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满小欧,李贺云,娄成武
    2023, 25 (4):  81-8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9
    摘要 ( 572 )   HTML ( 21)   PDF(999KB) ( 938 )  
    实施乡村振兴是在把握我国城乡关系变化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全国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了乡村振兴实践的影响要素、组合路径与推进机制之间的关联逻辑。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是“外源—内源”多要素组合的综合结果,组织保障和基础支持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效突破口。应妥善解决内部力量与外部资源有效联结问题,建立“外源驱动”与“内源发展”相融合的实施机制,通过发挥政府“外引”与“内培”的引导作用、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实施城乡“内外融合”协同发展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共服务包容性发展的创新逻辑——基于全球6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林荣全
    2023, 25 (4):  89-9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10
    摘要 ( 341 )   HTML ( 13)   PDF(995KB) ( 287 )  
    通过质性的内容分析方法对2015—2020年60个联合国公共服务奖获奖案例进行研究,从中提炼、总结了公共服务包容性发展的创新逻辑。研究发现:公共服务包容性发展存在政策创新、流程创新和治理创新三种创新逻辑,其中政策创新凸显“一个都不落下”的价值理念,强调通过差异化公共服务供给回应特殊群体需求,拓展特殊群体的发展机会,实现公共服务的平等共有;流程创新强调技术赋能整体性服务供给,从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使更多民众能够享有优质公共服务;治理创新强调多元主体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并且增进主体间的合作,由此推动公共价值的共同创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争点形成与疑点形成——辩护方证明责任的两种形态
    王瑞剑
    2023, 25 (4):  97-10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11
    摘要 ( 198 )   HTML ( 0)   PDF(1035KB) ( 121 )  
    随着“三项规程”的施行,争点与疑点范畴被引入刑事程序,在基本属性、作用方式与主要功能上存在差异。争点形成与疑点形成,是辩护方履行证明责任的两种形态,长久以来面临诸多误解。争点形成责任产生于英美法系,与证据提出相结合,成为举证责任的基本内容。疑点形成责任来源于大陆法系,与职权调查相匹配,被视为职权主义的必然产物。在我国规范层面,争点形成与疑点形成均得到体现,但在责任形态上存在变化。淡化证据提出责任,相对独立的争点形成责任初步形成。弱化职权主义,强疑点形成责任应运而生。改良后的争点形成责任和疑点形成责任,并存于我国刑事程序,其间存在转化可能,根据待证事项的不同,形成责任组合的层次性理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监护人的理论构造与制度因应
    王正鑫
    2023, 25 (4):  107-11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12
    摘要 ( 207 )   HTML ( 1)   PDF(1013KB) ( 170 )  
    监护制度虽主要被规定于民事法律规范中,但其并不具有先天的私法属性,民政部门也非以民事主体身份履行国家监护职责。国家监护人仍是以公法身份、为履行公法职责而涉足监护领域,并与被监护人、第三人之间形成具有公法意涵的法律关系。为解决国家监护人因法律制度缺失而长期实效不彰的制度困境,需要立足于国家监护人的公法法律地位,并考量其与被监护人、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形态,构建具有实操性的国家监护人法律制度。在制度框架方面,需要涵盖以行政委托理论为基础的责任履行机制,以及沿循行政公益诉讼进路的履责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同解除后的返还清算
    吕斌
    2023, 25 (4):  116-12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13
    摘要 ( 233 )   HTML ( 6)   PDF(1035KB) ( 325 )  
    《民法典》第566条第1款后半段分别规定了以“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为内容的请求权。作为原权的“恢复原状”请求权是返还清算关系中独有的返还请求权,“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请求权和“赔偿损失”请求权则系“恢复原状”请求权的救济权。基于“恢复原状”之规定,返还清算债务人负有以返还原物(价款)及其孳息(利息)为内容的恢复原状义务。基于“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之规定,返还清算债务人须根据违反恢复原状义务的不同场景,承担不同责任形态的广义的继续履行责任。基于“赔偿损失”之规定,在恢复原状义务陷于履行不能时,返还清算债务人须承担价值偿还责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犯罪构成中的程序依附性要素
    邹玉祥
    2023, 25 (4):  126-13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14
    摘要 ( 181 )   HTML ( 0)   PDF(1038KB) ( 181 )  
    程序依附性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构成要素,要求犯罪的成立必须介入特定的行政行为,并根据行为人的反应来判断是否需要定罪处罚。程序依附性要素常以行政命令性规定为表现形式,具有客观性、补救性和介入性的特征。对于该要素的体系定位,应结合不同罪状中的具体表述分别加以探究,不能一概而论。客观处罚条件说无法契合程序依附性要素的特殊性,不能合理解决该要素所面临的问题,应支持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说。对于程序依附性要素的认定,应侧重考察该要素的规范目的是否实现。只要具体行政行为能够起到协助行为人认识到自身行为不法的实质作用,就可认为该程序性限制得到满足,若行为人拒不悔改且符合其他条件的,就可对其定罪处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文学研究
    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
    邵璐,于亚晶
    2023, 25 (4):  137-14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15
    摘要 ( 348 )   HTML ( 10)   PDF(994KB) ( 613 )  
    莫言作品入选《诺顿世界文学选》,跻身世界文学。然而,学界过于强调经济、政治、诺奖的象征资本等外在因素,忽视莫言作品的内在文学价值。从莫言作品的文学性本土化过程及文学性的英译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了莫言作品的世界文学之旅。从作者角度,莫言借鉴外国文学写作手法和叙事风格,同时扎根中国乡土,其作品具有特殊文学意义。从译者角度,葛浩文不仅注重文学性的传递,而且通过增加文学元素,如增加韵律、意象、隐喻等,提高译文审美价值。中国文学能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涉及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过程,受作者和译者主体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文学性的准确传递是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与科幻电影的跨媒介融通——以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为例
    李文庭
    2023, 25 (4):  144-15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16
    摘要 ( 407 )   HTML ( 5)   PDF(1001KB) ( 439 )  
    《克拉拉与太阳》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最新力作,小说以科技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为背景,描写极富人性特质的儿童型智能机器人克拉拉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反思,以及与乔西一家的相遇和分离。作为其科幻新作,《克拉拉与太阳》体现了文学与电影的融通,展现出科幻元素与小说创作的完美结合,以及作者突破语言限制、推进多元媒介融合的艺术实践。石黑一雄在《克拉拉与太阳》中不仅将《终结者Ⅱ》的T-800融入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创设之中,以开阔的批判视野呈现了人类对种族主义的隐喻和反思,而且将科幻经典《2001:太空漫游》结尾处的几何化的视觉图景创造性地呈现为克拉拉颇具主观性的观察模式,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从而实现了文学与科幻电影的跨媒介融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