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科技哲学研究
    大数据时代网络伦理规制研究
    田鹏颖,戴亮
    2019, 21 (3):  221-22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01
    摘要 ( 548 )   HTML   PDF(906KB) ( 1050 )  
    栖居大数据信息文明时代,人们经历了由“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新型伦理关系的过渡,掌握了经验与实证相统一的伦理思维方法,同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道德与利益关系。在人们畅享信息文明带来幸福感的同时,信息泄密、网络欺诈、黑客攻击等网络伦理问题频仍。规范网络伦理秩序,约束网络伦理行为已然成为时下热议话题。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优化斯皮内洛网络伦理技术论,通过增强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规范其交往行为实现网络人与道德人相统一,对于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化身体及其审美旨趣困境分析
    廉佳,文成伟
    2019, 21 (3):  228-234.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02
    摘要 ( 592 )   HTML   PDF(906KB) ( 928 )  
    在现代技术社会中,技术浸入身体,两者密不可分。技术化身体即技术与身体两者间互相作用而形成的新的主体形式。技术化身体的审美意义在于人性的绽放及人对自由的追求。同时,技术化身体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其审美却出现了异化,陷入工具性倾向的追逐、符号性倾向的目的、资本化倾向的指引三种困境之中。通过技术化身体来探讨技术美的本质,对审美困境进行批判分析,为其审美健康发展提供哲学层面上的深度思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供性视域下运动技能认知的身体转向
    焦宗元,罗玲玲
    2019, 21 (3):  235-24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03
    摘要 ( 481 )   HTML   PDF(917KB) ( 1135 )  
    运动技能认知作为一种具身认知正在发生着身体的转向,这种认知的转向是对传统认知的批判和补充。可供性理论对运动技能认知的身体转向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其克服传统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割裂知觉—动作的分析主义哲学局限;可供性理论以动作语言先于话语语言的事实,来解读语言产生的根源性,也为运动技能认知提供新的理念。运动技能的形成运用可供性理论可以打开运动技能的身体“黑箱”,为其认知的具身转向提供理论支撑;可供性理论注重情景的把握和身体的感受,为运动技能习得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与管理研究
    共享金融的制度融合机制研究
    张玉明,邢超
    2019, 21 (3):  242-25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04
    摘要 ( 419 )   HTML   PDF(1059KB) ( 769 )  
    制度建设是共享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概念,参照制度演进模型,共享金融的制度建设和融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激励性的正式制度和混杂的非正式制度,制度冲突较为平缓;第二阶段的特点为约束性的正式制度和不断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制度冲突从加剧到稳定;第三阶段则形成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统一和融合。为实现共享金融制度融合的目标,监管机构应以正式制度为核心,优化政策供给和权力分配;共享金融企业则应关注非正式制度,加强自律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两者还应结合市场其他主体,形成制度融合的联动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对基层公务员激励效果的实证研究
    吕维霞,贺天
    2019, 21 (3):  251-26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05
    摘要 ( 703 )   HTML   PDF(974KB) ( 1760 )  
    为调动广大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国家推行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通过深度访谈和文献回顾,确定了职务与职级并行制的3个评价指标即制度执行公平性、制度本身合理性、制度有效执行,同时确定了职业忠诚度、职业倦怠感、职业获得感3个体现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状态的维度,建立了3个评价指标与3个工作状态维度之间的9个假设关系,验证了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对公务员工作状态的影响机理,分析了不同统计属性对基层公务员感知激励效果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制度执行公平性、制度本身合理性、制度有效执行对公务员工作状态有显著影响,其中后两者的影响更强。在分析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激励效果的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府规制能力对农民工职业安全的影响机制
    冉斌,陈明
    2019, 21 (3):  261-26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06
    摘要 ( 384 )   HTML   PDF(925KB) ( 618 )  
    立足于政府规制对职业安全作用机制的问题,以建筑业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政府规制能力对企业安全法规执行程度的影响,并重点检验了事故问责力度与问责落实度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规制能力对企业安全法规执行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事故问责力度与问责落实度对企业安全法规执行程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事故问责力度与问责落实度在政府规制能力对企业安全法规执行程度的正向影响中同时起完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电子政务、腐败感知与民主发展水平——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立华,高芳蕊
    2019, 21 (3):  268-274.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07
    摘要 ( 473 )   HTML   PDF(927KB) ( 918 )  
    现有关于电子政务与腐败之间关系的文献并没有取得一致性的结论。在对电子政务与腐败之间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143个国家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电子政务对腐败具有抑制作用,但这种作用受到该国民主发展水平的影响,即民主发展水平对电子政务和腐败感知之间的关系存在倒U型调节效应。此外,考虑到了腐败的惯性特征和固定效应模型的内生性问题,还进行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该分析表明研究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境污染事件中官员问责的结果差异研究
    胡春艳,刘丽蓉
    2019, 21 (3):  275-282.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08
    摘要 ( 481 )   HTML   PDF(919KB) ( 665 )  
    基于2007—2017年发生的22个环境污染事件中203名官员的问责结果,从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事由三个维度出发,用Ordinal有序回归分析了影响官员问责严厉程度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官员的责任类型是决定官员问责结果的关键因素,职位等级、介入的政府层级和环境污染事件严重程度对官员问责结果影响显著,舆论压力与问责结果有一定相关性但对问责结果的影响却并不显著。分析表明,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官员问责的实施总体上比较规范,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问责法律法规中责任类型界定不明晰、对高层官员的问责力度过小、地方政府环境问责力度欠缺等。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官员问责制度建设,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问责的指导和监督,并使社会问责制度化,从而推进我国环境问责向法治化、常态化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政府治理中的政策转移失灵研究——基于股市“熔断机制”政策转移分析
    郑美玲,魏淑艳
    2019, 21 (3):  283-29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09
    摘要 ( 445 )   HTML   PDF(970KB) ( 1136 )  
    公共政策转移的既有研究过多关注了政策转移相关概念的辨析与发生逻辑,相对忽视了对政策转移过程及成效的分析。通过借鉴道洛维茨-马什模型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思路,从政策转移肇始、转移对象、转移来源、转移成效四个维度入手,力图创立一个关于政策转移的更富有解释力的本土化分析框架,并以股市“熔断机制”政策转移失灵为典型案例,运用归纳式数据编码和典型内容分析编码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熔断机制”失灵的原因表现为:制度设计科学性不足、监管机构监管不力、政策引入脱离中国股市“国情”,继而得出政府治理中政策转移的启示,为当下国家政策转移实践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论民法典合同编(草案)不当得利第三人返还条款立法取舍——以刑事追赃视角切入
    杜志勇
    2019, 21 (3):  291-29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10
    摘要 ( 609 )   HTML   PDF(904KB) ( 1020 )  
    我国《民法典合同编(草案)》第771条规定不当得利第三人返还条款,当第三人有偿时,不区分主观善意或恶意第三人就可取得利益,如此立法值得商榷。一方面,当刑事追赃涉及第三人利益需要民事手段补充救济时,该条款造成民、刑两大部门法相冲突。另一方面,该条款移植与我国不采物权行为理论立场相冲突。比较法上不当得利第三人返还条款有两类三种不同立法例,以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民法典为代表,规定第三人有偿时,但主观属恶意的,仍需承担返还责任,以此与善意取得制度衔接。我国民法典借鉴上述规定,有利于实现规范与理论自洽,内部与外部体系协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探究
    张振芝
    2019, 21 (3):  298-304.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11
    摘要 ( 387 )   HTML   PDF(900KB) ( 664 )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广不可或缺的主体。以习近平“两会讲话”为历史契机,以改革开放实践为现实依据,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基础,借助“谱系学”哲学分析方法,按照从理想到现实的权利运行规律,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者权利划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并且予以新解,进而提出了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权利保障条例》、搭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对话平台和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术评价体系的具体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向度
    程丙,成龙
    2019, 21 (3):  305-31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12
    摘要 ( 613 )   HTML   PDF(909KB) ( 1014 )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发表的诸多政论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然而却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马克思的主要观点有:“自由报刊是历史的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形式”;法律“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代表权“应理解为人民自身的代表权”;习惯法要惠及贫民,为穷人要求“一切国家的穷人的习惯法”;“事件的道德实质始终是人民的思想、忧虑和希望的体现”。该时期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固然尚处于启蒙思想祛魅的萌发期,但其弥散的价值意蕴,不仅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为马克思世界观变革创设了契机,同时,昭示着马克思揭开唯物史观奥秘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社会形态”概念逻辑演进蕴含的思维特征——兼论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争论
    王丽丽
    2019, 21 (3):  312-31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13
    摘要 ( 454 )   HTML   PDF(905KB) ( 896 )  
    马克思文本中“社会形态”概念的生成与深化,经历了意蕴形成、术语提出与概念深化三个重要阶段。“社会形态”概念的逻辑演进折射出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方面,始终坚持现实性、历史性与整体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具体抓住社会存在的现实之维、社会发展的历史之维,把握社会有机整体的内在联系,反对在一般意义上抽象地、静止地和孤立地谈论社会形态问题。这是马克思能够不断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完成理论范畴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思维特质。准确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概念的历史性生成及其蕴含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厘清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争论,反思僵化和片面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概念及其理论的弊端,从历史科学的角度加深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文学研究
    语言理解:从认识论到本体论向度的存在
    任蕊
    2019, 21 (3):  319-324.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14
    摘要 ( 804 )   HTML   PDF(892KB) ( 866 )  
    作为社会性的人,其在世生存依赖人与人之间语言理解的达成,有赖于语言理解活动的顺畅进行。就语言理解的达成何以可能,后期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都有阐释,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阐释的向度,前者是从认识论意义上阐释,而后者则是对其作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揭示。相对而言,维特根斯坦给出的阐释在认识论向度论述了在语境及语言使用中理解的样态。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语言理解则阐释了在时间轴上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存在状态,这个视角下的语言理解从根本上描述了人本体论意义上的在世存在。无论是认识论还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理解,其达成有赖于善这个伦理支点的存在与成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库柏小说叙事的视觉优先与风景描写的如画特质
    毛凌滢
    2019, 21 (3):  325-33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3.015
    摘要 ( 481 )   HTML   PDF(904KB) ( 1024 )  
    作为美国西部神话和民族意识的建构者,詹姆斯·菲尼莫·库柏小说创作的历史文化意义一直以来均受到了中外评论界的关注。但对库柏小说的文化、历史意义的强调往往遮蔽了其作品中的艺术成就。结合西方诗画和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以及18世纪流行于英国的如画理论,探讨了库柏小说叙事中的视觉优先倾向以及风景描写中的如画特质。正是库柏对北美风景的如画描写和视觉优先的现实主义的精确笔法,不仅使其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本土特色,也使其笔下的风景成为美国重要的形象以及凝结民族情感的材料。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