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收入不平等、社会公平与主观幸福感
    张丽思, 张紫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 (4): 48-5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3.04.006
    摘要885)   HTML29)    PDF(pc) (1052KB)(1029)    收藏
    追求人民幸福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公平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不平等厌恶模型及机会不平等理论,构建了个人劳动力市场参与模型,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微观数据,探究了收入不平等、感知和实际公平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呈倒U型关系;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随感知公平的增加而增加,当基尼系数达到拐点以后,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消失,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负向影响随着感知公平的提高而降低;与实际公平较高的县区相比,在实际公平较低的县区,感知公平调节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更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演进韧性视角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基于湖南省G村的考察
    陈智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90-9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10
    摘要351)      PDF(pc) (1232KB)(999)    收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处于冲刺时期,“演进韧性”视角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有效衔接”的解释框架及作用机理。以“有效性”视角提炼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学理意涵,嵌入与之合意的“演进韧性”新型范式,并以其“适应性循环”系统中的“开发”“保护”“释放”“更新”四个阶段和“潜力”“连通度”“恢复力”三维指标,考察湖南省G村的脱贫与振兴衔接历程,同时厘清其演进循环中的不同作用机理等。研究发现,“有效衔接”内含一套非线性、情境化、循环式的“演进韧性”逻辑机理,乡村经历了自然周期性“循环”和情境联动式“逆循环”,从而构建可持续演进的复杂适应性“交叉循环”系统。通过“演进韧性”解构“有效衔接”的内在学理和发展机理,为长效减贫工作提供系统思路及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口译质量评估
    李洋,廖茜妮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133-14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15
    摘要379)      PDF(pc) (1067KB)(997)    收藏
    近年来,评分量表在口译质量评估中得到广泛运用。基于《口译能力特征量表》,采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并计算了已有口译质量研究文献中主要参数的排名和权重,从而利用交叉学科方法优化了该量表的评分机制。研究发现:“内容”被视为口译质量评估最重要的参数,其权重占总数的62%;“表达”次之,占24%;“交互”权重最低,仅占14%。研究结果有助于克服以口译经验和思辨总结为导向进行质量评估的不足,提升了《口译能力特征量表》在课堂教学评估、自主学习评价和高风险测试公平三方面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分道而行:技术时代人类命运的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想象
    苏晨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23-32.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04
    摘要486)      PDF(pc) (1054KB)(895)    收藏
    当代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关于自我的理解,但传统人文主义与新兴技术的碰撞与交融诞生的各种形式的超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及其复杂关系又成为人类理解自我的重要障碍。一种清晰区分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的新人类主义哲学谱系可以以人类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被建构。其中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文超人类主义、悲观技术后人类主义和技术超人类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存在人文后人类主义和人文—技术后人类主义两种立场;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表现为乐观技术后人类主义。三种立场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存在内在关联,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为深入思考技术将人类带往何方的问题提供基本的概念框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美墨加协定》“毒丸条款”法律性质之辨析
    胡加祥,孙泽慧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109-11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12
    摘要576)      PDF(pc) (1032KB)(893)    收藏
    《美墨加协定》第32.10条强行赋予缔约方不得与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单向性义务。从性质上讲,该条款属于“驱逐”条款,而非“退出”条款,目的在于迫使缔约方与中国作切割,因为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三国目前都未正式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政府官员也毫不讳言将此视为孤立中国的“毒丸条款”。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出的涉华贸易制裁新措施,我们需要正视“非市场经济国家”概念背后的法律逻辑和随之而来的救济难度。在美国力图架空WTO规则的背景下,解析“毒丸条款”的非法性对于我们认清贸易保护主义本质和捍卫多边贸易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中国也可以通过积极加入区域贸易协定来化解涉华贸易制裁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伦敦的越界想象:《达洛维夫人》中的文学绘图
    张鹏飞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141-15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16
    摘要465)      PDF(pc) (6409KB)(830)    收藏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地理学注重物质和精神合一,将旅行与地图合体,最终统一于文学绘图。《达洛维夫人》的文学绘图主要表现为三幅认知图式,蕴涵动态的情感体验和对伦敦“越界性”的想象。在“房间—街道”意象图式中,女性和男性在稳定性与流动性双重体验之间斡旋徘徊,实现性别的越界;在“威斯敏斯特区—伦敦东区”路线图式中,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在敌意与好客双重体验之间双向往返,呈现阶级的越界;在“英帝国—他国”概观图式中,伦敦人和他者在中心化与全球化双重体验之间协商交流,凸显民族的越界。藉由伦敦地图的流动性、方向性与整体性,伍尔夫缔造了不同性别、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共同在场的“越界状态”,传递出性别、地方、帝国焦虑下的纾解欲望,表达对文化本质主义的批判和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认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人的过时性:安德斯物化批判思想的核心议题
    朱春艳,田文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1-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01
    摘要546)      PDF(pc) (985KB)(794)    收藏
    “人的过时性”是安德斯物化批判思想的核心议题。安德斯的物化批判思想在他从“普罗米修斯的羞愧”到“技术拜物教”的批判历程中出场并逐渐走向成熟。依照各项技术对人的肉体和灵魂进行物化的逻辑进路,透析机器技术对人肢体的物化、大众传媒对人眼睛和耳朵的物化、核技术对人情感和意识的物化、“人体工程学”对人类本质的物化,能在历时性上展现安德斯物化批判思想的演进脉络。安德斯的物化批判思想带有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惯有的悲观底色,却也凭借对受众劳动的发掘照亮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盲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数智时代大学生主体性困境及重塑路径
    罗江华, 沈 菊, 李宏展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37-142.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14
    摘要199)   HTML    PDF(pc) (930KB)(679)    收藏
    主体性是个体自主意识和能动性的彰显,是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的基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对主体性确立的诉求尤为强烈,但数智技术的工具理性逻辑,却有将他们的存在方式同质化和规训化的风险。基于海德格尔“此在”现象学对主体性塑造的阐释,从“技术反思—自我生成—身份建构”三个向度系统分析,数智时代大学生主体性面临生命意义的遮蔽、在场性体验的悬置、人际建构的隔膜等多重困境。针对大学生主体性危机,高校应通过强调虚实融通,构建数智教育新生态;强化个体正念,涵育大学生数智素养;倡导具身型教学,培育主体间交往理性,以重塑大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洗钱犯罪与上游犯罪的量刑均衡研究
    安汇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02-11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10
    摘要186)   HTML    PDF(pc) (980KB)(662)    收藏
    多数观点认为,洗钱犯罪量刑不宜高于上游犯罪,以避免“量刑倒挂”现象,但是,上游犯罪只是洗钱犯罪的事实性前提,洗钱犯罪不属于不可罚事后行为,刑罚裁量应着眼于责任刑与预防刑、兼顾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对比来看,一方面,基于法益侵害类型与法益侵害程度的独立性,洗钱犯罪的责任刑未必低于上游犯罪;另一方面,特殊预防必要性是针对犯罪人的个别化判断,加之一般预防视角下反洗钱刑事政策考量,洗钱犯罪的预防必要性未必低于上游犯罪,故“量刑倒挂”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司法实践中,检验洗钱犯罪与上游犯罪量刑均衡与否,不应局限于同一犯罪链条上关联犯罪的对比,还需要考察不同犯罪链条上同类犯罪的刑罚妥当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人的现代化的启示
    王国坛,侯明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119-12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13
    摘要402)      PDF(pc) (978KB)(655)    收藏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欧洲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各种共产主义思潮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为科学阐释共产主义思想而逐步形成的。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确立为全面性和自由性的统一,其中的全面性包括全体人的共同发展、个体人的普遍本质,以及观念的总体性和个体人的全面关系等;而自由性包括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由、人的个性才能发挥的自由和职业生活选择的自由。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角度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核心是资本的现代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这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一脉相承。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初创企业创新性如何激活——基于47个国家的fsQCA分析
    闫佳祺,连粤丰,贾建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33-4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05
    摘要535)      PDF(pc) (1052KB)(596)    收藏
    企业创新性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初创企业创新性的成因。基于“全球创业观察”报告的47个国家样本,采用fsQCA技术探讨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微观资源因素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国家政策的创业支持、社会文化的创业支持三个宏观制度因素对初创企业创新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创企业创新性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资源—制度组态驱动模式,即政策支持资源驱动型、政策支持文化导向型和经济支持能力驱动型。研究结论能够启发创业者如何利用资源开展创业活动,同时对于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创业政策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乡村振兴中精英俘获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其破解——基于鄂东C村的个案研究
    允春喜, 王 飒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66-76.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7
    摘要177)   HTML    PDF(pc) (1416KB)(571)    收藏
    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效应使信息和资源第一时间总是被少部分精英截取并俘获。制度惯性形成并强化了乡村社会对于精英治理的偏好,乡村精英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从外界获取动力支持并进行网络化传递,而村庄内部信息传播的差序格局导致村民政治冷漠进而引起瞄准偏差的再一次加剧,原子化村民的礼让求稳和变相默许的宽容忍耐则给精英俘获提供了心理空间。在规避精英俘获的同时也应该避免陷入另一端的平民俘获,应该通过塑造有担当能作为的正向精英文化、提升村民政治效能感和参与质量、强化契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外在制度供给、加强党建引领激发村庄凝聚政治共识,从而从根本上缓解精英俘获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黄群慧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1
    摘要257)   HTML    PDF(pc) (2697KB)(496)    收藏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走向统纳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新思路——基于“结构—功能—过程”分析框架
    张冉,张瑞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55-6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07
    摘要416)      PDF(pc) (1081KB)(486)    收藏
    任务导向的社会组织党建实践缺乏针对高质量的图景识别,一定程度导致对有形而非有效的关注。破解社会组织党建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困局亟待回应“何为高质量党建的应然样态”。为此,跳出传统宏中观的分析定式,在“嵌入”与“统合”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统纳式”社会组织高质量党建新模式。同时,纳入“过程”维度以调和结构功能主义的静态逻辑,构建起“结构-功能-过程”的理论框架,继而从系统结构关系、功能维度呈现、动态周期过程三维度微观呈现了统纳式党建的应然图景。“统纳式”党建应体现结构上的系统性、关系上的柔性化、流程上的动态性,具体可通过“结构”维度的组织群域关系、“功能”维度的多维要素呈现以及“过程”维度的不同生命周期得以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科林格里奇“技术的社会控制”两难命题忽视了什么?
    朱政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8-2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3
    摘要168)   HTML    PDF(pc) (974KB)(441)    收藏
    作为诠释技术失控成因的经典理论,科林格里奇两难命题已被技术评估界争论四十余年。既往研究主要在该命题的框架内权衡细节,极少意识到:科林格里奇由于将西方经济结构预设为无须反思的逻辑前提,只能悬浮在器物属性层面抽象推绎前馈、反馈控制之难,忽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嵌入其中的技术施加了决定性反作用。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带不可调和的公私矛盾,会反复助推有公害却能谋私利的技术涌现并无序蔓延。根治科林格里奇两难命题的策略不是烦琐雕琢设计指标,而是限制资本:在前馈控制环节普及创客教育,改造科斯产权定理,在反馈控制环节依据反垄断法,横向/纵向拆分滥用市场支配权的在位公司,激活垂直创新以摒除技术痼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正当程序视角下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挑战与重塑
    洪 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111-12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11
    摘要192)   HTML    PDF(pc) (998KB)(403)    收藏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是智慧司法建设的重点工程,但在正当程序视角下可发现其应用带来了多重挑战,如自动化决策架空程序参与原则,歧视性决策有违程序中立原则等。事实上,以上挑战不仅源于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更深层的原因是传统程序正义理论未将数字空间纳入诉讼场域,忽略对技术研发者的规制以及程序公开未延至可解释的时代局限。程序正义范畴下的技术性程序正义与传统程序正义均以尊严理论和司法公信力理论为根基,且前者在适用场域、规制对象、构成要素等方面可补足后者的时代局限,亟须“补充性”引入。技术性程序正义理论用于司法量刑场景时,其要素包括第一层的“以人为本”原则以及第二层的量刑系统的合规性义务和利害关系人的程序性权利。在此指导下,应当增设程序选择制度,明确算法披露制度,健全鉴定制度和专家辅助人制度以及确立智能问责制度,并拓展协同研发机制、算法备案机制、算法听证机制和司法培训机制作为联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人工智能体的负责困境及其关系式出路新解
    王乐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15-22.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03
    摘要371)      PDF(pc) (990KB)(394)    收藏
    人工智能体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产生了责任鸿沟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建构复合责任实体对智能体行为负责。实体是由多成员构成的,分布式的代理意味着分布式的责任,智能体能否像其他成员一样负责变得至关重要。按照传统的责任范式,人工智能体不具备责任主体的属性。关系主义提供了新的责任范式,在人机交互的关系模式中,受动者可以根据智能体的行动表现赋予其准责任归属主体的地位;但负责的关键不仅在于智能体的主观体验,更在于实际的权责平衡,“虚拟惩罚”不足以使智能体获得准责任承担主体的地位。必须超越虚拟惩罚,通过“补偿受动者”等方式使智能体真实地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赓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脉:源头、精髓与践行
    黄成敬欣,包国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 (5): 126-132.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4.05.014
    摘要416)      PDF(pc) (978KB)(394)    收藏
    “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和文化根脉,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以时代化的视角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明确其中的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等思维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艰苦朴素的探索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等人文精神。具体而言,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明的文化根脉,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加强国民教育;发展文化产业,注重实践养成;加强文化译介,推动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社会变迁何以揭示政策变迁“黑箱”?——基于技术转型多层次模型下倡议联盟框架的解释
    曲纵翔, 安 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77-8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8
    摘要187)   HTML    PDF(pc) (1434KB)(373)    收藏
    倡议联盟框架作为解释政策变迁的主流工具,打破了传统政策研究中的“铁三角”思维。然而,由技术推动的社会变迁作为促成政策变迁的重要因素却被长期忽视。这导致倡议联盟框架难以解释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且尚未明确政策产出至政策影响环节的运作机制。对此,基于技术转型的多层次模型对于解释政策变迁的“黑箱”状态具有显著优势。该过程以利基层、“社会—技术”体制、景观层为基础要素,表现为联盟信念与政策变迁需求形成、社会群体协调与政策形态松动、社会变迁与政策间断、联盟重组与政策变迁完成几个阶段。以数字技术推动的社会与政策变迁验证了该思路的合理性,确认并厘清了社会变迁对政策变迁具有的显著推动作用及其实现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医保统筹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吗?
    方迎风, 周世宏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27 (2): 40-5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5.02.005
    摘要159)   HTML    PDF(pc) (1287KB)(371)    收藏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通过分组回归的方式从健康、收入、生活幸福感和恩格尔系数四个维度分析医保统筹政策对城乡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医保统筹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收入与生活幸福感,降低其家庭恩格尔系数,但对于城镇居民的影响十分有限。医保统筹会通过促进农村居民用非农就业代替农业工作来提高收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的群体以及经常性就医于综合医院的群体为医保统筹政策的主要受益群体,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生活幸福感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研究表明,医保统筹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安排,关注低收入群体以降低城乡各自内部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