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工智能研究中“他心问题”研究对人机交互的启示——从维特根斯坦对“他心问题”的论述谈起
崔中良,[美]布蕾特·布罗嘉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6): 1-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6.001
摘要633)   HTML    PDF(pc) (977KB)(1095)    收藏

“他心问题”是人机交互得以实现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详细分析维特根斯坦对于“他心问题”的论述,认为维特根斯坦是一种经验实在论的“他心”观。通过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他心问题”的解释路径来探讨人机交互过程中“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出人机交互研究应该摆脱行为主义而接近现象学,从而走向维特根斯坦的经验实在论,需要更注重交际氛围、生活形式和生活经验的作用,人机交互的实现依赖感知的、直接的和经验生成的方式通达“他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研究
杨达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6): 24-3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6.004
摘要640)   HTML    PDF(pc) (952KB)(1290)    收藏

运用2011—2016年我国具有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化、人民币汇率波动程度两个刻画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细化指标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企业生产率高低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作用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企业提高生产率有助于缓解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而造成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购买服务、精英下沉与城市基层治理——基于上海市M区“法律服务进村居”项目的研究
戴康,汤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6): 59-6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6.008
摘要334)   HTML    PDF(pc) (1018KB)(905)    收藏

城市基层是攸关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核心空间与关键平台。在城市基层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来加强社会治理,可以补缀行政主导与社会自治范式的不足之处。基于上海市M区“法律服务进村居”项目的个案考察发现,通过购买服务的组合引领机制,独立自主的第三方社会精英下沉参与基层治理。在内容上,精英下沉的政策文本主要包括基层自治的嵌入参与、民众需求的服务供给以及社会矛盾的技术治理。在效用上,购买服务引领精英下沉主要通过强化行政吸纳能力、培育“市场经纪机制”、推进“国家趋近社会”三重逻辑来实现城市基层的有效治理。未来的城市治理中,政治场域需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最终在城市基层空间中落实精细化治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论区块链数字货币的非法集资刑法规制
柯达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6): 86-9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6.011
摘要445)   HTML    PDF(pc) (1014KB)(1107)    收藏

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特殊路径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非法集资刑法规制内容与作用的变迁。在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多元属性与技术复杂性给传统金融行业与监管体制带来冲击的背景下,更需要积极发挥刑法规制的作用,以弥补行政规制与民事救济的不足。在各类区块链数字货币中,支付型代币的发行活动未向投资者直接吸取资金,因而不构成非法集资;以吸收“主流数字货币”的方式进行集资的行为,应视为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其中主流数字货币可视为非法集资认定要件中的“资金”;对于投资者在二级市场转售从而获利的行为,法律不应认定为“利诱性”。此外,可借鉴美国证券法中“豪威测试”的规定,在认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时增加“社会公众获得的收益主要源于他人努力”这一行为要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论预期技术伦理的方法论特征
陈凡,彭康宁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5): 1-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5.001
摘要697)   HTML    PDF(pc) (821KB)(1024)    收藏

基于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理论框架,荷兰学者菲利普·布瑞提出的预期技术伦理(ATE)作为一种将视角聚焦于新兴技术投产前早期阶段的实践伦理方法,其方法论特征体现在流程的完整性、方法的丰富性以及将技术描述与伦理价值、原则互嵌的独特模式上。ATE的流程可划分为技术预期分析、伦理问题识别、伦理问题评估以及技术治理四个阶段,其中在技术预期分析环节通过从认识论上将技术划分为三个层级,从而达到协调统合多种不同技术预期方法的目的。一种包含具体目的的客观价值列表方法可以在技术实践中实现技术预期与伦理价值、原则的相互参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金融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
姚辉,鲍诗萌,李雨奇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5): 23-3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5.004
摘要369)   HTML    PDF(pc) (857KB)(675)    收藏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同为经济分权的支柱,金融分权常常被视为财政分权的补充而被忽视,探究金融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构建一个包含金融分权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对金融分权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发现金融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利用30个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引入对外开放性水平、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交叉项等控制变量,结果表明:在中国金融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正U型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公众心理危机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调查
唐燕儿,孔维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5): 49-5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5.007
摘要685)   HTML    PDF(pc) (831KB)(2384)    收藏

作为一起突发公共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引发起公众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危机。政府信任和社会支持被学界视为影响公众心理危机的社会环境因素,但尚缺乏有力的实证证据加以验证。为此,研究探讨政府信任和社会支持对公众心理危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公众的政府信任有利于降低其心理危机,但非正式社会支持反而增加了公众的心理危机。因此,增强政府信任和防范非正式社会支持的负面作用是缓解公众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以刑事不法判断的相对独立性为中心
邹玉祥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5): 73-8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5.010
摘要439)   HTML    PDF(pc) (845KB)(928)    收藏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范围界定问题,直接决定了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处罚边界。既有的界定路径都没有能够充分结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前置法产生了脱节。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属采用空白条款的法定犯,应当立足于刑事违法判断的相对独立性立场,根据本罪的规范保护目的对前置法进行过滤和筛选,总结出适格的具有刑法价值的作为义务,才能合理避免前置性法律规范不当介入刑法领域,才能使本罪的处罚边界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人道主义视野中的早期技术哲学
朱春艳,潘宝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3): 1-7.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3.001
摘要595)   HTML    PDF(pc) (891KB)(1714)    收藏
技术哲学诞生于人道主义彰显的时代,卡尔·米切姆将早期的技术哲学划分为工程的技术哲学和人文的技术哲学,这两种传统的技术哲学从各自的角度展现了其人道主义的本质。工程的技术哲学一方面从人道主义出发来探讨技术的本质,另一方面认为技术有助于人类践行人道主义,但这里的“技术”是抽象的、大写的、一般的,缺乏对具体的、经验的、个别的技术的分析;人文的技术哲学基于人道主义的态度对技术采取一种批判的、否定的态度,认为现实中的技术是不人道的,需要代之以一种崭新的、人道的“技术”,但这种“技术”充满空想,不切实际。正是基于早期技术哲学的人道主义本质及其存在的问题,技术哲学在其随后的发展中发生了经验与伦理转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财政政策与融资结构动态调整——基于辽宁省的实证研究
李雪欣,张楠,夏天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3): 21-2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3.004
摘要414)   HTML    PDF(pc) (903KB)(1118)    收藏
构建经典融资结构调整模型和改进融资结构调整模型,基于辽宁省上市公司2006-2017年间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验证了财政政策对融资结构动态优化机制,同时分析了融资结构的调整速度与调整形态。研究结果表明:中央财政政策、地方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对融资结构动态优化机制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融资结构动态优化存在交互作用;相对于单一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交互作用对融资结构动态优化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数据生命周期视角下政府跨域协作数据治理及其运行逻辑
李月,曹海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3): 56-63.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3.008
摘要506)   HTML    PDF(pc) (1066KB)(1368)    收藏
数字政府时代, 高效的数据治理是实现政府跨域协作、解决复杂棘手问题的重要工具。 以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分析发现, 在政府跨域协作场景下, 数据需求的满足过程与主体内部数据生命周期之间产生矛盾, 使数据规划阶段的前置治理失效,数据采集与处理成本增加, 最终导致数据利用阶段的供给迟滞。 为确保跨域协作中数据的自由流动、全局一致以及安全可靠, 应突破个体层次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 转向面向协作整体的跨域协作数据生命周期治理逻辑,通过数据规划、数据汇聚、数据联通、数据利用以及数据增值五个阶段, 完成数据价值的实现与增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技术人工物何以是艺术品?
吴国林,刘小青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2): 1-9.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2.001
摘要553)   HTML    PDF(pc) (913KB)(955)    收藏

意向、要素、结构、功能与环境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技术人工物系统模型。技术人工物要成为艺术品,技术人工物系统模型还需要增加边界因素。边界与上述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技术人工物作为艺术品的本体论模型。技术人工物的形式不能仅指外在边界或结构,而是其外在边界、结构、功能以及要素的整体显现。意向含有审美意识并指向了其他因素,使技术人工物具有“美”的形式成为可能。功能与美学的统一使技术人工物具有象征的美学意义。随着现代技术的日益精进,技术与艺术之间由分离重归融合;作为二者深度融合的产物,技术人工物成为艺术品,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中国城市家庭脱贫可持续性发展研究——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
万里洋,吴和成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2): 23-31.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2.004
摘要428)   HTML    PDF(pc) (899KB)(896)    收藏

城市贫困是全民小康社会实现的重大障碍,也是未来反贫体系的重点。通过构建预期贫困概率模型测量城市家庭贫困脆弱性,并优选Probit模型对家庭是否具有贫困脆弱性的决定机制进行了识别、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增长、医疗住房保障提升、社会服务普及、社区教育范畴深化具有显著抑贫效应;家庭孩子抚养、教育成本、心理和疾病风险是驱动贫困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增加收入来源及医疗保险持有率能够有效降低贫困脆弱性产生概率,而女性户主、婚姻、家庭教育均衡投入、物质资本优化、清洁能源使用则更利于强化家庭脱贫内生动力。基于此,分别从外源性保障和内源性“造血”层面对城市家庭脱贫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论公共采购领域中的腐败犯罪风险与消减思路——以“长春长生生物毒疫苗”事件为切入点
刘圃君,曹富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2): 74-82.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2.010
摘要564)   HTML    PDF(pc) (943KB)(993)    收藏

现阶段,我国公共采购领域中腐败犯罪的惩防困境主要表现为前端防范机制缺位与后端刑事制裁不足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国外公共采购领域中扮演关键角色的资格取消机制,在我国呈现出长期缺位的状态,失信黑名单制度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难以全面取代资格取消机制的功能和价值;就后者而言,在“重受贿轻行贿”的惯性思维影响下,刑事打击重心偏移,行贿犯罪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我国公共采购领域中腐败犯罪的惩防机制有待更新。实现资格取消机制的中国化构建,应当秉承“治病救人”的基本理念,围绕适用条件、适用期限与解除路径思考资格取消机制的体系化通路;转变刑事司法固有思维,坚持并贯彻“惩办行贿犯罪与受贿犯罪并重”的刑事政策,强化后端刑事制裁力度,与前端防范机制共同作用,从而实现消减公共采购领域腐败犯罪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大数据杀熟”背后的伦理审思、治理与启示
李飞翔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1): 7-15.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1.002
摘要1167)   HTML    PDF(pc) (940KB)(4800)    收藏

大数据技术在提升社会运行效率、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亦带来了“杀熟”的问题,不仅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还进一步影响着人们对技术的信任程度。技术发展的不成熟、过分逐利的资本诉求、“不在场”的伦理规范、监管的复杂与不到位及用户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疏忽与艰难等共同导致了如此恶果。据此,可以试着从数据自身、互联网平台以及用户三个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大数据杀熟”背后所蕴含的伦理反思:主要涉及到数据的拥有与分配、算法所应遵循的伦理规则、责任主体的合理界定、相关平台的信任机制之维护以及用户自身“数据权”意识的觉醒等重要议题。唯其如此,整个社会方有可能在数据的运用与约束方面朝着“科技向善”的理念持续迈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股价特质性波动视角下我国是否应放开回转交易制度?——基于A/B股分行业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李竹薇,付媛,颜胜男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1): 22-30.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1.004
摘要410)   HTML    PDF(pc) (944KB)(835)    收藏

选取我国A/B股总体和分行业的两阶段日数据作为准自然实验的样本数据,采用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和DMYZ模型衡量股价特质性波动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回转交易制度变更对股价特质性波动的影响作用,探求我国是否应全面放开回转交易制度。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T+0回转交易制度下A股的股价特质性波动明显小于B股,但在T+1回转交易制度下A股和B股特质性波动相差不大;T+0回转交易制度提高了股价特质性波动,而T+1回转交易制度降低了股价特质性波动;分行业研究发现,除交通、信息、租赁行业不敏感之外,其余行业对不同回转交易制度的反应与总体一致。因此,出于稳定市场考虑,不建议我国现阶段全面开放回转交易制度,但可以A股市场的蓝筹股为试点,在股市整体进一步成熟稳定后再考虑逐步放开回转交易使其与国际制度接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监察委员会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研究——以公职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为分析视角
吕永祥,王立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 (1): 65-72.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20.01.009
摘要425)   HTML    PDF(pc) (955KB)(767)    收藏

目前学术界对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的一般性研究有公共权力、年龄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三种分析视角,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作为监察委员会的精细化廉政教育模式的分析视角兼具比较优势和可拓展空间。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为依据对公职人员进行精细分类,结合落马官员忏悔录对各类公职人员的差异化腐败动机进行精准剖析可见:基于畸形的消费观产生的享乐心理、基于扭曲的权力观产生的投机心理、基于对个人成败的防御性归因产生的补偿心理和基于对职业声誉与腐败成本的粗浅认识产生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心理依次构成处于职业生涯建立期、发展期、维持期和退出期的公职人员的主要腐败动机。鉴于此,监察委员会对处于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公职人员进行精确施教时,应当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分别加强消费观教育、权力观教育、个人成败归因教育以及职业声誉与腐败成本教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桑德尔为什么“反对完美”?——基于社群主义对人类增强技术的拒斥
陈肖东,王国豫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 (6): 551-55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6.001
摘要660)   HTML    PDF(pc) (964KB)(1872)    收藏
围绕是否应该将基因工程技术用于人类增强的争论由来已久,而致力于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再次引起人们对“增强”和“完美”技术的关注。美国哲学家桑德尔旗帜鲜明地“反对完美”。在他看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破坏了自然的道德地位,弱化了对人的尊重,打破了善与权力的平衡,进而带来社会的不公平。从社群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出发,桑德尔主张和谐、节制、自然地利用技术。桑德尔“反对完美”的思想对于当今有关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共享单车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基于TAM理论的拓展模型
盛光华,岳蓓蓓,龚思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 (6): 567-574.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6.003
摘要832)   HTML    PDF(pc) (989KB)(1665)    收藏
共享经济催生的共享单车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共享单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用户体验与创新扩散的双重视角,将消费者创新性、感知娱乐性与同辈影响纳入技术接受模型(TAM),构建共享单车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消费者创新性正向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态度,且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在消费者创新性与使用态度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同辈影响正向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态度;感知娱乐性正向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意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场域变迁视角下的地方治理创新研究——基于H区预算听证创新的案例分析
李姚姚,彭宗超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 (6): 591-598.   DOI: 10.15936/j.cnki.1008-3758.2019.06.006
摘要457)   HTML    PDF(pc) (993KB)(1334)    收藏
场域理论对地方治理创新的实现过程具有一定解释力。拓展后的场域框架认为具体时空条件变迁、场域中的规则理解变迁、场域变迁中的互动是治理场域创新三个前后相继、必不可少的阶段。以H区预算听证为例,具体时空条件变迁为治理场域创新提供机会窗口;机会窗口引发对场域现行正式规则的重新解读和阐释,表现为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三个要素的变迁。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个体、组织、场域之间形成多层互动,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新的耦合模式,最终完成创新。从理论建构角度把握场域理论,需要明确场域的三大基本要素、变迁传导机制及其所含优缺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第1页,共3页 共48条记录